【心折】。形容伤感到极点。南朝梁江淹《别赋》:“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骸,心折骨惊。”唐杜甫《秦州杂诗》之一:“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明史·文苑传三·高叔嗣》:“憔瘁婉篤,令人心折。”2.佩服。《明史·文苑传三·茅坤》:“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清戴名世《唐允隆传》:“里中有...
首先,“心折骨惊”实际应理解为“骨折心惊”(骨头断裂、内心震惊),但作者刻意将“折”与“惊”调换位置,形成语序的错位。这种手法属于倒置(选项A),即通过颠倒词语常规顺序达到强调或韵律效果。 **逐项分析**: - **A.倒置**:符合句中“折”与“惊”的异常搭配,属于语序倒装。 - **B.代称**:无替代性用词...
“心折骨惊”出自南北朝江淹的《别赋》。“心折骨惊”全诗《别赋》南北朝 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
答案: “心折骨惊如昨日”出自: 宋代 陈郁的 《天赐白》, 是一首七言诗, 诗句拼音为: xīn zhé gǔ jīng rú zuó rì ,诗句平仄: 平○仄平○仄仄 。 问题2:“心折骨惊如昨日”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案: “心折骨惊如昨日”的上一句是: 自椎杂宝涂箭创 , 诗句拼音为: zì zhuī zá bǎo tú...
这组四字短语并非简单并列,实为骈文对仗的典范:前四字“意夺神骇”侧重精神层面的震荡,后四字“心折骨惊”强化肉体感知的痛楚,二者构成互文见义的完整意象。这种多重修辞叠加的技法,将离别之痛提升到形神俱灭的极致。 从语词构造观之,“意夺”与“神骇”、“心折”与“骨惊”各自形成递进式夸张。心神被强行...
词语来源 心折骨惊:源自古代医学,形容极度恐惧或悲伤导致的身体不适 骨折心惊:源自古代医学,形容极度恐惧或悲伤导致的身体不适 词语来源:这两个词语都源自古代医学,用来形容极度恐惧或悲伤导致的身体不适 词语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语逐渐演变成形容极度恐惧或悲伤的成语 词语用法 ...
“心折骨惊如昨日”出自宋代周邦彦的《天赐白》。“心折骨惊如昨日”全诗《天赐白》宋代 周邦彦君不见书生镌羌勒兵人,羌来薄城束缚急。蜡丸飞出辞大家,帐下健儿纷雨位。凿沙到石终无水,扰扰万人如渴蚁。挽絙窃出两将军,敌箭随来风掠耳。道傍神马白雪毛,噤口不嘶深夜逃。忽闻汉语米脂下,...
“使人意奋神骇,心折骨惊”句中“心折骨惊”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倒置B.代称C.譬喻D.引经
夸张。如果真的心折骨惊人就死掉了。好像也有点拟人的意思。我
江淹善用通感手法,"心折骨惊"将无形之痛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理反应,较之后世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的婉约,更多几分惊心动魄的力度。这种表达源自魏晋文人"服药行散"的特殊体验——五石散引发的灼热痛楚,恰似怨恨焚心时的真实感受。 【文化回响】 此句对唐宋文人影响深远。杜甫"感时花溅泪"是"意夺"的具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