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本净是佛学术语,指不变之心体本来清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心性本净 外文名 The disposition of the net 类别 佛学用语 定义 指人心本来清净 佛学术语,指不变之心体本来清净。烦恼虽能覆蔽心性,但此后起之客尘烦恼,不为心之本体,此说见于部派佛教中之大众部。大乘如来藏与佛性说亦依此而立。[舍利弗阿...
“心性明净”的一般说法是“心性本净”。从源流看,“心性本净”说(可简称为“性净说”)在原始佛教时就已经提出,在部派佛教时形成了其基本的含义。到大乘佛教时期,“心性本净”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心性本净”被阐发出“本觉”的含义,奠定了中国佛学的思想基础。由于“心性本净...
佛家讲:“心性本净,客尘所染。”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 它干干净净的, 像是心在水里洗过了一样, 澄澈,纯洁,透明。 后来,在尘世熙熙攘攘地浸染, 一点点玷污了本色。 亦如楞伽经中形容“心如灯猴”, 心性不安, 像灯猴一样上蹿下跳、闪烁不定, 一点点丧失了平和。 所染所扰, 无非是人...
佛家讲:“心性本净,客尘所染。”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 它干干净净的, 像是心在水里洗过了一样, 澄澈,纯洁,透明。 后来,在尘世熙熙攘攘地浸染, 一点点玷污了本色。 亦如楞伽经中形容“心如灯猴”, 心性不安, 像灯猴一样上蹿下跳、闪烁不定, ...
《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1心性本净:强调每个人的内心原本都是纯净的,具有佛性2顿悟成佛:主张人们可以通过瞬间的觉悟而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境界,不需要长期的修行积累3自性自度:强调每个人都要依靠自己的内心去觉悟,而不是依赖外在的力量4不二法门: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一性,如烦恼与菩提、生死与...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净;不是相对的净,而是绝对的净,也就是“心性本净”。修了善法也不执着,就达到真正无染的境界。一般人都想求道,求,就是有所求;有求就有得,有得就有失。《楞严经》中,阿难尊者祈求释迦牟尼佛给他一个三昧境界,虽然释迦牟尼佛跟阿难是堂兄弟,也没有办法送一个三昧...
长阿含·坚固经》中,佛以“心识无形,光明无量”来比喻心的本质,强调其内在的觉知性与纯净。总体来看,《阿含经》倾向于强调心性本净的观点,然而,经文并未深入探讨心性本净的理论内涵,心性论在该经中的地位相对较轻。这表明佛陀的教法更关注实践层面,如何通过修行实现心的净化,而非理论探讨。
即便心性本净,众生并非天生圣人,因为只要有心,就有可能被烦恼污染。"有心即染"的理念表明,只有通过精进修行,才能消除烦恼,恢复心的本净状态。说一切有部认为,无记心,即非善非恶的心,才是本净的体现,因为它未被贪嗔等情绪污染。上座部等则将经中提到的“清净心”具体解释为“有分心”,它...
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离分别相,无二性故,以依业识等生灭相,而立彼一切差别之相。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若心生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若心有动,则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