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伦理学(亦称“美德伦理学”[注a][1],源自希腊文 ἀρετή [aretḗ])是一种哲学方法,它将德性(virtue)和品格(character)视为伦理学的首要主题,这与其他将自愿行为的后果、行为准则或规则,或对神圣权威的服从置于首要地位的伦理体系形成对比。[2] 德性伦理学通常与伦理学中的另外两种主要方法——后...
德性伦理学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追求的最高善是“幸福”(eudaimonia),而幸福需通过实践智慧(phronesis)与德性(如勇敢、公正、节制)的长期实践达成。他强调德性是一种“中道”,即在过度与不足之间找到平衡,例如“勇敢”介于鲁莽与怯懦之间。这一传统将...
伦理学理论按照注重出发点/原理性 (principle) 和注重过程 (process),注重自我感受 (individual) 和注重社会看法 (institutional) 四个维度分成四个主要的大类:目的论伦理学 (Teleological ethics)、义务伦理学 (Deontological ethics)、德性伦理学 (Virtue ethics) 与伦理相对论 (Learning and Growth ethics)。 伦理...
规范伦理学是以道德、规范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侧重于研究道德的规范体系,它以“我应该做什么”为中心,认为“按什么原则规范做什么事”决定着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德性伦理学,又称美德伦理学,是以品德、美德与行为者为研究对象的伦理学,它以“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认为“是什么样的人”决定着...
简述伦理学中的“德性伦理学”和“义务伦理学”的主要区别。相关知识点: 语言基础及运用 常识 文学常识题 试题来源: 解析 “德性伦理学”强调个人的品德和性格,认为道德行为应基于个人的德性;而“义务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行为应遵循一定的道德规则,强调行为的义务性。 五、论述题...
引言: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 我对儒家和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英文从事和发表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经他人翻译成中文后发表。有的将文中的virtue ethics翻译成“德性伦理学”,有的将其译成“美德伦理学”,开始我...
德性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德性伦理学的核心🌱 德性伦理学强调通过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德性)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就像种植一棵树,不仅需要阳光和水分,还需要适当的修剪和施肥。同样,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不仅需要天生的好品质,还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实践。
一、什么是德性伦理学1、德性伦理学的特征德性伦理学不把义务判断或原则作为基础,而是把德性判断作为基础,并且认为义务判断或者是从这种德性判断派生出来的,或者完全不必要的。关于行为者及其动机、品质的德性判断是基础性的,而关于行为的德行判定则是从属性的。因此a德性的判断可以单独地确认其有效性,不必诉诸于有...
德性伦理学则侧重于个体的道德修养与行为模式,追求成为“更好的人”。伦理相对论则认为道德行为源于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强调社会与文化背景对道德观的影响。在目的论伦理学中,利己主义与效益主义是两个主要流派。利己主义着重于个人的影响,而效益主义则关注所有受行为影响者的最大利益。边沁效益主义通过...
中西德性伦理学比较研究 中国德性伦理学植根于农耕文明土壤,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构建起独特的道德实践体系。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统一,通过"克己复礼"实现道德升华。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强调"恻隐之心",都将内在德性视为人性本源。这种伦理观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