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奉天之难是唐德宗李适在位期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考验了他的人性和智慧,也影响了他的态度和政策。他在生死关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战胜了叛军,保住了皇位。他在危机之后,做出了正确的转变,妥协了藩镇,保持了统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作为一个领导者...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四月,李适出生于长安城太子宫。李适母亲姓沈,吴中人,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知书达理,面容秀艳,本是李隆基从民间选的“良家子”,召入东宫侍奉太子李亨的。李亨为了不给李林甫抓到“贪恋女色”的把柄,便把沈氏赐给了儿子李俶。第二年,13岁的沈氏给15岁的李俶生下一个儿子,便是李适。
宝应二年(763),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了,李适也因为战功显赫,被拜为尚书令,并且与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一起被赐予了铁卷,画像也被放置于凌烟阁中。第二年,李适便以长子的身份被立为了太子。直到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李豫病重,大唐百废待兴,三十八岁的太子李适便继位登基了,是为唐...
第三个,唐德宗李适能力有限,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可谓是手无缚鸡之力,而唐德宗李适引为榜样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皆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将帅之才”,因此由于能力上的差距,使得唐德宗李适根本无力,也无法应对藩镇节度使的起兵作乱之举。其次,唐德宗李适是一个多疑的皇帝,这...
公元805年,大唐贞元二十一年,在长安城的宫殿之中,唐德宗李适躺在病榻之上奄奄一息。历史上在唐德宗生命的最后几天时间里,唐德宗并没有表现出对大唐江山的眷恋,而是希望能够在临死之前能够在看到自己的儿子李诵也就是后来的唐顺宗一眼,援引史料的记载则是“德宗弥留,思见太子,涕咽久之”在这之后不久,唐德宗...
德宗李适:大唐盛世崩塌的隐形推手 当我们在历史课本里看到"安史之乱"时,总以为这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鲜为人知的是,真正将帝国推向深渊的,竟是那位曾立志中兴的唐德宗李适。这位经历盛世余晖与战乱创伤的帝王,用26年执政生涯书写了最令人唏嘘的悖论——他以改革者的姿态登场,却以掘墓人的身份谢幕。...
李泌作为四朝老陈很清楚,李适心里的结,他也在等待一个机会。恰好,边将上奏军队缺少马匹。唐朝早已失去了河西产马之地,只能向回纥购买,可李适兜里没钱,愁得直嘬牙花子。李泌趁机对德宗说:“陛下如果能用臣的计策,数年之后,马匹的价格必然会掉到现在的十分之一,到时候军队就不愁缺马了。”李适一听来了精神,...
安史之乱期间,李适被代宗李豫委任为天下兵马元帅,讨伐史朝义有功,和其他功臣一起被加封并在凌烟阁上画像。22岁被立皇太子,38岁继皇帝位(779年)。德宗李适继位后的前期,政治上还是很给力的,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切中要害。比如:在人事任用方面,他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一即位,他就以郭子仪、...
李适之所以任用贤臣而疏远宦官,也是为了规避前朝所犯下的错误,比如说玄宗皇帝重用的高力士和李辅国等人就危害朝廷甚重。 因此德宗皇帝的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帝王最大的能力并非是知人善任,而是是否掌握了平衡的艺术。 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读书人和王公大臣们组成的贵族阶级,还有以太监为首的宦官集团,在...
庙号最初始于商代,但直到隋朝以后,才会给每个皇帝都上庙号。庙号一般是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选择来定。其中,历史上有三位庙号为“德宗”的皇帝,他们都曾遭遇战乱而逃亡。 一、唐德宗李适 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朝第十位皇帝,唐代宗李豫长子,母为睿真皇后沈氏。李适最初被封为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