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多尺度微塑料可通过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和细胞因子之间的串联作用诱导造血毒性,但目前还没有对多个器官进行综合调查,以及结合物理刺激、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紊乱来评估微塑料的尺寸依赖性毒性。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组织/器官损伤、肠道微生物组变化和代谢失调等方面评估不同大小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P...
Dris等比较早的在室内和室外空气中监测到了微塑料,其浓度分别为(0.3~1.5)个/m和(0.4~56.5)个/m。自此国内外研究人员在世界多地的空气样品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空气中广泛存在的微塑料颗粒,特别是粒径≤10um的微塑料很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据估计,人体1d约吸入经空气传播的微塑料量为26~130个。Vian...
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团队研究发现,经口摄入的聚乳酸(PLA)微纳米塑料,存在潜在毒性,最终通过“肠道菌群-肠-肝”轴,导致肝脏损伤。该成果被收录于国际顶刊《环境科学与生态技术》。而聚乳酸这种号称“环保”的材料,其实早已被广泛用于食品包装等领域。“吃外卖不健康,餐具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有网友表示。诚...
李锋民教授还提到,每种微塑料颗粒的毒性并不一样,经研究发现,表面负载氨基的微塑料毒性最大,并能够与其结合的重金属离子产生协同效应。塑料发生光降解的时候,还会向环境中释放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是环境激素类污染物,酯基侧链含有6个以下碳原子的增塑剂来看,碳链越长毒性越大,但碳链长度超过6个碳原子时,毒...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毒性 MPs一般根据其来源分为初级和次级类型。主要的MPs是原生塑料生产颗粒,广泛存在于家用和工业产品中,如洗手液和洗面奶、化妆品和沐浴露。相比之下,次级MPs是由于较大的塑料碎片的分解而产生的。根据个人护理产品(PCP)的消费量,估计在过去50年(1970-2019...
第一章: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 水体是微塑料的主要储存场所之一,其中包括海洋、淡水湖泊和河流。研究表明,微塑料对水生生物有着显著的毒性影响。首先,微塑料颗粒容易被小型水生生物吞食,造成堵塞和消化道功能障碍。其次,微塑料中可能存在的化学物质,如添加剂和毒性物质,会对水生生物的生理机能产生不良影响。最后,...
(3)微塑料的毒性实验大部分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研究对象单一、暴露时间短且剂量高于环境浓度,需要结合实际环境的特点对其毒性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应用到微塑料毒性效应的研究中,深入研究微塑料及复合污染对环境中生物的致毒机理,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生态...
对于微塑料浸出所产生的随生物体的毒性危害,可以使用Microtox 生物毒性分析仪进行检测分析,以对微塑料的含量及毒性进行预警。 常规水质参数对水质安全的检测程度有限,无法给出一个生物性的综合指标,可能遗漏许多非常规毒性物质,无法确定对人体的毒性和综合效应;对于生物毒性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生物传感器监测受试水生生物...
因此,不管是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还是不小心食用塑料袋包装上的微小塑料,都有可能造成人体内出现微塑料。 摄入微塑料对健康有何影响? 微塑料对健康有影响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研究人员认为,微塑料进入人体后,并不会马上伤害人体,而是像“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