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认为,用来取代「情绪」的是「发愿」,发愿就像是「立下目标」。「情绪」是行动的主要触发者;同样地,「立下目标」也是行动的触发者。不同的「情绪」决定转世的去处不同;同样的,不同的发愿(比如发愿自己要去不动佛的世界,或是阿弥陀佛的世界等等)也会决定我们的去处不同。四、第三股力量:业力vs 修...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为《往生净土论》、简称《往生论》或《净士论》。乃天亲菩萨〔佛灭后九百年顷,出生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婆罗门种族之家〕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著述。《往生论注》凝聚了自马鸣、龙树、天亲菩萨以来,古印度纯正的净土教理。然后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为《往生净土论》、简称《往生论》或《净士论》。乃天亲菩萨〔佛灭后九百年顷,出生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婆罗门种族之家〕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著述。《往生论注》凝聚了自马鸣、龙树、天亲菩萨以来,古印度纯正的净土教理。然后
澈性法师著作:《往生论注》讲义 《往生论》,其全名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是天亲菩萨根据《佛说无量寿经》所造的一部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净土五经一论”中的“论”。 澈性法师在这部《<往生论注>讲义》里,以他渊博的佛学理论和实践,对《住生论》和《往生论注》都作了详细的诠释。这两部论著...
往生论是天亲菩萨的宝贵心得,他生活在佛灭后九百年,诞生于北印度健陀罗国的富娄沙富罗城,出身婆罗门世家。这一佛法理论在中国得到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尤为关键。昙鸾大师,公元476年至542年,山西雁门人,他的注解汇集了自马鸣、龙树、天亲菩萨以来的净土教义精髓,融合了古印度...
【往生论注】《往生论注》,二卷(或作一卷),中国北魏释昙鸾(476~542)撰。《往生论》系公元五世纪时,印度世亲晚年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二十四偈,并造长行引申述释,具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亦称《无量寿经论》。北魏普泰元年(531)由菩提流支译成汉文,僧辨笔受(据《历代三宝纪》和《...
无量寿经和往生论的四句偈子,念佛人要明白,看慈法法师开示。“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也就是“其佛本愿力”。在《无量寿经》上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依佛的愿力,我们方能闻名,方能发起往生之欲,没有佛的愿力,没有阿弥陀佛国土,欲往生能生到什么地方?只有六道轮回罢了,阿弥陀佛的愿...
《往生论注跋》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 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
39、 《往生论》 和《往生论注》 的意义是什么? 有何特点? 详示净土庄严, 如来法力, 菩萨功德。 凡见闻者, 悉愿往生。 其特点, 文 义显豁直捷。 真能上继匡庐, 下启天台、 西河、 长安等。 天亲菩萨广造诸论, 宏阐佛乘。 复宗《无量寿经》 , 作愿生偈论, 示五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