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重要的是,FLB纺织品在极端条件下也能安全工作,例如-40℃和80℃的温度以及-0.08MPa的真空度,其在消防和太空探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performance fibre battery with polymer gel electrolyte”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主要内容】 纤维...
近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院士课题组取得最新突破建立起纤维电池织物的应用示范,打通从实验室到实用化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4月24日,该研究工作以”High-performance fibre battery with polymer gel electrolyte“为题发表于最...
该研究成功走通了柔性纤维电池研发的“最后一公里”,有望为人机交互、健康检测、智能传感等领域提供有效的能源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High-performance fibre battery with polymer gel electrolyte”发表在最新一期《Nature》上。本文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第十三届“学术之星”特等奖获得者——陆晨昊。 值得一提...
4月2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课题组的最新成果刊发于《自然》(Nature)主刊。基于该团队的研究,柔性纤维电池的安全性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这也意味着柔性纤维电池研发有望走通科学上的“最后一公里”。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团队成员正在对研发的柔性纤维电池进行性能测试。团队成员正在展示柔性纤维电池材料...
4月2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课题组的最新成果刊发于《自然》(Nature)主刊。基于该团队的研究,柔性纤维电池的安全性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这也意味着柔性纤维电池研发有望走通科学上的"最后一公里"。 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团队成员正在对研发的柔性纤维电池进行性能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彭慧胜院士团队在2024年发表的第二篇Nature,距2024年的首篇Nature仅仅过去两个多月。这一次重要技术的突破源自于对自然界的仔细观察和深思。某天,彭慧胜院士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观察到爬山虎紧密而稳定地缠绕在另一根植物藤蔓上后,他动手拔下了一些进行了详细观察。回去后,他展...
4月24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课题组的最新成果刊发于《自然》(Nature)主刊。基于该团队的研究,柔性纤维电池的安全性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这也意味着柔性纤维电池研发有望走通科学上的“最后一公里”。 复旦大学彭慧胜院士团队成员正在对研发的柔性纤维电池进行性能测试。
彭慧胜、陈培宁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研究生施翔、硕士研究生左勇以及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翟鹏为第一作者。不到半年,再发Nature!2021年9月1日,复旦大学彭慧胜团队在高分子纤维器件领域取得新进展,发现了纤维锂离子电池内阻与长度之间的双曲余切函数关系,有效解决了活性材料和纤维电极...
专访|复旦彭慧胜教授:酷炫“智能显示布”背后还有哪些挑战 北京时间3月11日,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大面积显示织物及其功能集成系统》(“Large-area display textiles integrated with functional systems”)的一项新研究。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和青年研究员陈培宁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