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用独特的手工技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绞揉一体形成独特胎体纹饰并加焙烧成瓷的传统技艺。传承流布于河南省焦作市。绞胎瓷亦称“透花瓷”,源于唐,兴于宋,因主产于焦作当阳峪窑群区域,故称“当阳峪绞胎瓷”。当阳峪绞胎瓷以...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用独特的手工技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绞揉一体形成独特胎体纹饰并加焙烧成瓷的传统技艺。传承流布于河南省焦作市。绞胎瓷亦称“透花瓷”,源于唐,兴于宋,因主产于焦作当阳峪窑群区域,故称“当阳峪绞胎瓷”。当阳峪绞胎瓷以太行山特有的矸石为制瓷原料,经三...
5月2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作品展在郑州市文化馆开幕,作品展汇集了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柴战柱和李文献两位大师的150件绞胎瓷艺术珍品。这些艺术品浑然天成、古朴典雅、稚拙无华、意蕴深远,是两位大师对传统工艺技法的精髓与当代工艺审美的完美结合。
绞胎瓷,又名 ” 透花瓷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揉合制胎成型, 焙烧而成。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被称之为 ” 编出来的磁器 “,因表里如一被誉为 ” 瓷中君子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是我国陶瓷技术一项宝贵财富,2014年由河南...
【非遗: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 当阳峪绞胎瓷,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村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揉合制胎...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 流传地区 河南焦作 类别 传统技艺 批次 第四批 公布时间 2014 所属专题 陶瓷文化 流传于河南焦作。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源于唐,兴于宋,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糅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主要产于焦作当阳峪窑群区域。
5月22日,由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郑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焦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郑州文化馆、焦作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作品展及研讨会在郑州举行。 此次作品展汇集了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柴战柱和李文献两位大师的150件绞...
匠传文化创建的收藏夹匠传文化内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代表传承人,如果您对当前收藏夹内容感兴趣点击“收藏”可转入个人收藏夹方便浏览
孟凡斌 孟凡斌,《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项目传承人。2021年11月,入选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建议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