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出自《道德经》第十四章,意为“结绳计数不能明白,都将恢复到空虚”。 “绳绳不可名”: “绳绳”意指纷芸不绝、千丝万缕,难以用言语来具体描述或定义。 “不可名”即指无法命名或称呼,因其太过抽象或复杂。 “复归于无物”: 指这种抽象、复杂之物最终会归于无形无象、空虚...
18、《道德经》第十四章 归于无物 2023-12-10 18:49:1909:03 54 所属专辑:《道德经》真的可以启迪智慧吗? 喜欢下载分享 声音简介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
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通过“守静笃,致虚极”而进入了一种神奇的生命状态,在这里他看到了天下万物的演化全过程的全部信息。 第二,“复归于无物”的“复”,就是反复,又,下一步。是说明老子看来看去,看着看着,绳绳是变化的,运动的。 同时,这种变化,...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它外显的部分并不明亮,隐含的部分也不 晦暗,绵绵不绝的样⼦⽆法为它定名,然后⼜回归于空⽆⼀物。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它外显的部分不明亮,隐含的部分不晦暗,代表“和光同尘”,⼀切都混在 ⼀起,分不清楚。最后是复归于“⽆物...
“而复归于无物者”的出处是哪里“而复归于无物者”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而复归于无物者”全诗《祭石曼卿文》宋代 欧阳修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
小提示:"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唉,曼卿!生前既是英杰,死后必是神灵!那跟万物一样有生有死,而最后归于无物的境地的,是你由精气暂时聚合的身躯;那不跟万物同归于尽,而出类拔萃永垂不朽的,是你流传后世的名声。这是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如此...
”还是无物。 王弼注:“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不可得而定也。”他说的是似有似无。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它上面不显得光亮,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渺渺茫茫不可名状,最终归于无物。这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可称之为‘恍惚’。
让我们一起朝着“腹归于婴儿”“腹归于无物”这个方向去努力,揉腹也是一场修行,来时空空如也,去时也空空如也…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 作者最新文章 人恒过,怎样忍耐 健康在行动 亲艾养身,食以足矣 相关文章 血脂高也不一定要吃他汀!医生这次终于讲清楚:血脂多高才吃他汀 被世卫组织呼吁停吃的一类食物...
老子的思想来自于《易经》,其“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就是对太极的描述,其“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之语就是太极图的解读,而其“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就是对太极循环不断的内涵的解读,其“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就是对“元、亨、利、贞”中“元”的解读。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老子是在用世人常规思维语言描述超越世间相对存在的一体无分别的唯一绝对存在——自然虚无之道。即以相对讲绝对。在老子无心无为无意识态下的直觉中,其道不仅无色无声无形体,在上不显其光明,在下也不显其昏暗,即无明无暗、一体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