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的京城,偏偏不缺守旧且痛恨洋人的人,左舜生说张荫桓“是一个富有才气而持身则不甚谨严的人,处在那样一个多猜忌而又新旧水火(不容)的朝廷,其招致杀身之祸,虽说是时代使然,但也不能说他毫无自取之咎”。左舜生说张“持身则不甚谨严”,很可以从1897年张结束英国公使之任,回国后做的一件事上看出...
张荫桓欲往北京发密电,日方不允;中国国内打来电报,也扣压不送。中国使节提出交涉,伊藤博文竟然答称:“欲收发密电,须先将密码书送交译看,方可接递。”对于日方的无理刁难,张荫桓非常愤慨,让科士达再出面交涉。科士达去见日本外务省外交顾问美国人端迪臣,也仍然未解决问题。对此,中国参赞官伍廷芳慨叹...
二月朔日哈密王席上三十韵 晚清· 张荫桓 五言排律 世德依天久,分藩胙土安。 自调回部乐,永戴汉恩宽。 边远销烽尽,城高得地蟠。 毡裘留塞色,几席展华观。 油碧朱轮贵,花翎宝石攒。 门庭彰带砺,户籍凛凋刓。 有子衣能绍,延宾铗辍弹。 娵隅台吉语,杂遝阿浑冠。 树密笼新句,荷枯冷钓竿。 亭台余...
在103天的变法期间,张荫桓做了四件大事:一是为光绪帝与康梁维新派上下联系:二是主持铁路矿务总局;三是条陈新政建议;四是引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会见光绪帝。为此慈禧深恨之。 在《张荫桓日记》中,记载了他和康有为相识的过程。这是康有为在1894年进京参加会试之前,拜访...
张荫桓,字樵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捐纳知县,分发山东候选,时年27岁。他以识力过人、才大心细、究心世务、治事精密,先后被阎敬铭、丁宝桢两任山东巡抚延揽入幕,且屡获擢拔,渐从微末幕吏跻身方面大员。光绪二年(1876年)年底,署理登莱青道兼东海关监督。
大名鼎鼎的康有为因为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现在的佛山市南海区),而被叫做“康南海”,110年前发生的戊戌变法使他踏上流亡之路的同时也使他名垂青史。另有一位南海出生的历史人物张荫桓就没有幸运,他因为参与那场功败垂成的变法几乎掉了脑袋,侥幸多活了两年,到1900年还是被慈禧太后下令杀了,《清史稿》虽然为他立...
而张荫桓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贡献不亚于名扬天下的康梁二人,堪称“戊戌变法”的幕后功臣,张荫桓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在一年多后的“庚子事变”中,在对十一国宣战之前,慈禧太后想起来发配新疆的张荫恒,下令诛杀张荫桓,张荫桓成为为“戊戌变法”牺牲的第七人。一、捐官出身,才学出众,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外交官 张...
张荫桓死于小人李莲英的谗言,不,他更是死于一种被小人绑架、贪腐成风、高度封闭自私的权力环境中。
摘要:戊戌政变之后,慈禧最恨两个人:一是康有为,二是张荫桓,必欲除之而后快。张荫桓获罪的主要原因就是举荐了康有为,因为没有康有为,很可能就没有戊戌维新;没有张荫桓的举荐,康有为很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书生。 戊戌政变时,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
《张荫桓集》的作者简介如下:基本信息:张荫桓,生于1837年,是广东南海人。政治生涯:早期仕途:他的政治生涯始于光绪五年,那时他被调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并兼任按察使。后被召回京,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期间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外交成就:光绪十一年,因李鸿章的推荐,张荫桓出任清廷驻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