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张舜徽就发愿读大书,“读书如克名城”。由于姑父余嘉锡的照拂,张舜徽得以游学北平,每天都到北海图书馆看书,日有定程,“一生读书进展最速,盖无逾于此时”。十九岁读《资治通鉴》,日尽一两卷,七个月读完并留下札记。后又通读“二十四史”,整整十年,将正史全部读完。1946年,张舜徽在兰州大学...
张舜徽先生毕生治学遍及四部,著述宏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继承前人经世致用的传统,希望自己的学术成果能够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的文化事业作出贡献。这种思想在他青少年时就已逐步形成,日后不断加深。左右采获 自学成才 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家富藏书。在父亲的指导下,张舜徽自幼在家中...
《张舜徽集·清儒学记》是张舜徽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有关清代大学者学术成就的总结之作,以学派与人物为重点。作者简介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博览群书,打 下了坚实的文字和经学功底。1928年,他负笈出游,寻师访友,初到长沙,后到北京。因其...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8日讯11月27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主办的“张舜徽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在线上举行,与会专家热烈探讨张舜徽生平事迹、学术成就,提议弘扬张先生的治学精神,推动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发展。张舜徽1911年出生于湖南沅江书香世家,自幼由父授业,后又转益多师,走的主要...
1988年张舜徽先生为作者题写的横幅 张先生各种著作的价值,窃以为他的至交、著名中国思想史家蔡尚思先生的评说已经准确地昭示出来。蔡先生将张先生视为“三多”(多赠书、多通信、多奖励)好友,认为张先生以学术为生命,以读书著书为事业,无愧为有学问的通人,是1949年以后可以和柳诒徵、钱穆先生并称的仅有的...
王余光 | 张舜徽先生的文献学成就 张舜徽(1911,8.5-1992,11.27),湖南沉江人,自学成才。早年在长沙雅礼等中学任教,自1941年起,先后在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北平民国大学、兰州大学等校任教,曾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1951年起,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并任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创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并任会长。
张舜徽[1] 张舜徽(1911~1992),湖南省沅江人。幼年时期,在家乡自学文史。17岁后,至长沙、北京等地求师问学。21岁时,回到湖南,先后在长沙文艺、兑泽、雅礼等中学任国文、历史教师。1941年,任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1943年9月~1949年8月,先后任北平民国学院中文系、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
张舜徽先生致函湖南图书馆保管部负责同志信函手迹(1984年8月2日)1942年,年甫三十的张舜徽受钱基博、马宗霍二前辈之邀,至位于湖南安化县蓝田镇(今属涟源市)的国立师范学院执教鞭,是为任“大学师”之始。本年11月3日记:余生于辛亥七月。去秋三十已满,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如斯,因取《大戴记》之语,...
无逸老人张舜徽 无逸老人张舜徽,1915年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在民国时期,他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医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于194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张舜徽转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担任生理学教授,并于1960年起担任该校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1984年退休后,他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理学研究所荣誉所长,并担任多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