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京后,张文裕和王承书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张文裕任宇宙射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并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王承书为祖国核事业,隐姓埋名30余年,是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1957年,张文裕提议在云南宇宙线高山实验站增建一台大型云雾室组。云雾室组建成后,...
张文裕与王承书这对院士伉俪,无论身处何处,始终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把一生献给科学、献给祖国发展大业,留下两袖清风、大公无私的正气。 心系祖国 携手归来 1943年,张文裕应邀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核物理教学和科研。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
张文裕(1910.1.9—1992.11.5),美国归侨,祖籍福建泉州惠安,著名高能物理学家,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世界上第一个发现μ介子的科学家。张文裕在奇特物理原子领域作出了...
张文裕故居为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场上立有“夫妻院士”的半身塑像 张华昆称,他们张氏这一族是明代惠安名宦张岳的后裔,自古以来家风淳厚。张氏祖辈抱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家国情怀,以“有福方能坐读书,成才未可忘忧国”为家训,引导后代善养正气、培植文风。1996年6月16日,张华昆出差从厦门...
丈夫张文裕先生的名义 将10万元积蓄捐赠给“希望工程” 1994年9月1日承载着 张文裕王承书夫妇心愿的小学 —— “扯休乡文裕希望小学” (2005年改名为扯休乡中心小学) 正式开学 1992年 我国著名高能物理学家 张文裕院士溘然长逝 王承书院士 按照之前与丈夫的约定—— ...
张文裕(1910年—1992年),美国归侨,祖籍福建泉州惠安,中国高能物理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向英国剑桥大学申请提前考试,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与同胞同仇敌忾;新中国成立,他排除万难回国,多次联合其他科学家向国家建议,促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弥留之际,他捐出10万元...
《归国华侨张文裕:学成只为报效祖国的院士》 讲述人:欧阳薇 报送单位 中共惠安县委文明办 人物简介 张文裕(1910年—1992年),美国归侨,祖籍福建泉州惠安,中国高能物理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他生于穷苦家庭,勤奋求学有所成,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E.卢瑟福。抗...
张文裕,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10年1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1931年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35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在诺贝尔奖获得者E.卢瑟福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核物理研究,1938年获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怀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忱于1938年秋回国,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
为国奉献一生的夫妻院士,丈夫:张文裕,中国高能物理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μ子原子及其能级间跃迁发射的γ射线,为建成我国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作出重大贡献。妻子:王承书,中国居里夫人,我国杰出的女性核物理学家,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核工业部研究员,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