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弥曼1936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张宗汉是医学生物学教授,在神经代谢生理领域卓有成就。幼承庭训的她长大后自然地产生了当医生的想法。到了高中,她在这方面的天赋进一步显现,实验课上解剖那些很细的小蚯蚓,张弥曼从来不会碰破血管,灵巧的操作令人赞叹。2011年,张弥曼在新疆进行野外勘探(图片来源:中科院...
国际上,张弥曼入选多国学会的名誉会员和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曾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1992-1996),并获得古生物界最高荣誉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等众多重量级奖项。2005年,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出版了纪念文集《化石鱼类的形态、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分布:张弥曼贺献专集》。近日,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发布公告,将中国科学...
被叠加起来的时候,张弥曼 看到了一个震撼古生物学界的事实。 按照当时的分类方法,先驱杨氏鱼 被归入总鳍鱼类。瑞典的 古生物学家们认为,它应该 有一对内鼻孔,那是鱼类 “登陆”时学会呼吸的关键构造。 但张弥曼仔细观察了蜡模, 却没有找到内鼻孔。 张弥曼(右五)在瑞典进修期间与老师和同学合影 由于她的工作无可...
上世纪80年代张弥曼在曲靖发现的杨氏鱼,是古生物研究的一个分水岭。1980年,张弥曼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她花费了数十年时间,通过那里的技术和设备来研究中国总鳍鱼类化石,其中有些化石可追溯到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沉迷在化石堆中多年,她一直坚持自己动手采集化石、修理化石、给化石...
半个多世纪前,年轻的张弥曼为解开四足动物起源的谜团,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仍然在古鱼类研究领域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2018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授予中国古鱼类学家张弥曼,以表彰她对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成就。 图注:张弥曼(中)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中国古鱼类研究与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人。她长期进行古脊椎动物演化研究,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观点,奠定了中国古鱼类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张弥曼院士于2016年荣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最高荣誉“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2018年荣获联合国“世界杰出...
在张弥曼身上感受中国女科学家的无限魅力 2018年,时年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成了“国民女神”,因为在这一年的3月22日,她获得了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对于她的授奖词是 :…
82岁的女科学家张弥曼这两天成了“网红”。3月2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在巴黎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她是第五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科学家。在颁奖典礼上,张弥曼5分多钟致辞优雅、幽默,并全程用英语演讲,在部分片段使用法语、俄语、瑞典语和中文,这段演讲也迅速...
在浩瀚的宇宙中,又一颗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她就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7月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文称,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发布公告,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在四足动物起源研究领域的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