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和许远的悲壮牺牲,为后世传为佳话。唐肃宗闻讯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许远为荆州大都督。他们的画像被挂在凌烟阁,以彰显其忠勇。同时,唐肃宗下诏在睢阳建立"双忠祠",专门祭祀张巡和许远。这是朝廷对二人忠贞不渝的最高褒奖。自此,张巡和许远被世人尊称为"双忠公",其忠义事迹成为后世楷模...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十月初九,睢阳城破,张巡与许远双双被俘。叛军名将尹子奇讥讽地询问张巡:“传闻你在督战时,曾激愤到眼眶破裂、鲜血满面、牙齿尽碎,何至于此?”张巡则傲然回答:“我欲吞逆贼之心,无奈力有不逮。”尹子奇闻言大怒,命人撬开张巡的嘴,仅余三四颗牙齿。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尹子奇,他感...
然而,安史之乱后,睢阳之战仍有余波:唐代宗大历年间,张巡子张去疾上书称许远及其麾下在被尹子奇所俘后没有受伤,且张巡临死称许远误国事,死后不饶他;并以此为由称与许远不共戴天,请求削夺许远的官爵。百官商议后认为,虽然许远比张巡后死,但同样有人比张巡先死,这并不能说明张巡、许远叛变了,张巡、...
张巡与许远共同捍卫了孤城,以千百之卒抵挡百万之师,保卫了江淮地区,为天下之不亡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巡在守城时展现英勇,即便城破也不屈服于敌人的诱降,最终从容就义。◇ 韩愈的意图与历史背景 《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将议论与叙事融为一体的散文佳作。这篇文章旨在颂扬张巡、许远在抗击安史叛军中的卓越功...
张中丞,即张巡,出生于邓州南阳,即今河南省南阳市。在唐玄宗开元末年,他考中进士,并担任过清河县令和真源县令。当安史之乱爆发时,张巡在雍丘地区挺身而出,率领军队抵抗敌人。后来,他与许远共同坚守睢阳城,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保卫战 然而,在肃宗至德二载,睢阳保卫战最终被敌军攻破,张巡与部将三十六人...
最终,他和张巡共同守城而死,成就了千古功名。城破后,他们两人被俘,但不过是先后顺序的不同而已。然而,张、许两家的子弟因才智有限,无法理解其父辈的志向。他们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甚至怀疑许远是因怕死而投降了叛军。这种误解实在令人痛心。【 小人的误解与非难 】试想,如果许远真的怕死,那他何必坚守那...
▲ 张巡的生平与起兵 农历三月初四,是张巡的诞辰。张巡出身于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曾与许远并肩坚守雍丘,展现了大唐将士不屈的抗叛精神。他在唐玄宗开元末年考中进士,并曾担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等职务。安史之乱爆发时,张巡挺身而出,起兵守卫雍丘,与叛军进行激烈对抗。▲ 睢阳保卫战的艰难...
许远的英雄气节 坚守与误解 许远虽然才干似乎不及张巡,但他却敞开门接纳了张巡,他的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许远把指挥权交给张巡而自己甘居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后与张巡共同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他们死的时间先后有所不同罢了。两家子弟的才智低下,不能彻底理解两位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死了而许远...
许远向张巡告急求救,张巡从宁陵带兵进入睢阳。张巡自己有军队三千人,跟许远的军队合共六千八百人。叛军全部人马逼近睢阳城,张巡督促激励将士,日夜苦战,有时一天交战达二十次;总共激战十六天,擒获叛军将领六十多人,杀死对方士兵二万多,睢阳士气大涨。尹子奇又征兵几万,攻打睢阳。睢阳城粮食将尽。将士每人每天分米一合...
张巡和许远的功绩在于以弱胜强,保护了江淮地区。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后人铭记,成为激励后人的典范。《张中丞传后叙》通过详细叙述他们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历史上的卓越成就。他们在危难之际坚守孤城,以千百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其功绩不可磨灭。张籍曾言,于嵩少时依附张巡,常在围中,嵩年长后,张籍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