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先生的“工业化”概念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工业化,他首先阐明了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农业对工业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基础作用,提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先行官”作用,分析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工业化对农业生产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利用外资和开展对外贸易的问题,并...
一是关于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和动态调整的理论,为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最为明确的指导。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在生产结构上的影响以及国家在农业政策上的倾斜,均反映了张培刚“先农业支持工业,然后工业反哺农业”的思想。 二是关于工业化的科学认识,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工业化” 战略。关于工业...
本文通过对发展经济学开山之作——张培刚先生的著作《农业与工业化》的概述,从总体上为读者呈现出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脉络。 张培刚先生的“工业化”概念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工业化。首先,他阐明了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农业对工业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基础作用;其次,提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先行官...
张培刚先生的“工业化”概念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工业化,他首先阐明了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农业对工业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基础作用,提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先行官”作用,分析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工业化对农业生产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利用外资和开展对外贸易的问题,...
40多年前,我在《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一书中所提出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亦即后来新兴学科“发展经济学”的主题理论。
40多年前,我在《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一书中所提出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亦即后来新兴学科“发展经济学”的主题理论,可说是我的经济观的起点和核心,它同时也体现了我的市场经济观,因为全书的分析是以竞争和市场机制作为基础的。
《农业与工业化》是张培刚所撰写的博士论文。它获得了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David A.Wells Prize,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前国际经济学界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奖,张培刚是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获得该奖的中国学者。与张培刚同时获得该奖的是保罗·萨缪尔森,后者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农业与工业化》是张培刚先生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是第一本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曾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在国际上声誉卓著,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版...
农业与工业化张培刚摘抄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农业是根本,没有农业的稳定,哪来工业化的大步向前呢?比如,没有足够的粮食,工人们怎么有力气去工厂干活呢? 2. “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这就好比建房子,农业是那坚实的地基,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