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倩,校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科技新星(2020年),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者(2020年),现任北京真空学会理事。2015年7月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北航“卓越百人博士后计划”支持下继续进行研究工作。2018年7月,得到北京工业大学“优秀人才计划”支持加入材料与制造学部。主要从事纳米通道膜材料...
近年,北京工业大学张倩倩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兆阅团队合作,以天然蒙脱土为原料构筑了阳离子选择性黏土基二维纳流体膜,获得了0.15W m-2的盐差能输出,并利用温敏分子功能修饰实现了能量输出的智能温控调节【Nano Energy, 2020, 76, 105113】。随后,团队通过芳纶纳米纤维插层提升黏土基二维纳流体膜的机械强度和孔道...
2020年,北京工业大学张倩倩教授团队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兆阅副教授团队合作,基于蒙脱土黏土材料构筑了具有丰富纳米通道的二维纳米流体膜,获得了最高0.15 W m-2(1000倍盐差KCl体系)的盐差能输出,并利用温敏分子功能化改性实现了能量输出...
近日,北京工业大学汪浩教授,张倩倩教授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具有丰富纳米通道结构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锂金属电池隔膜以实现离子传输的调控从而解决锂枝晶的问题。 一方面,MOFs中丰富的纳米通道结构以及其结构中的-NH2基团与阴离子的相互作用均有利于锂离子的迁移;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带负电荷的-SO3-对MOFs颗粒的间隙...
张倩倩,黑龙江人,1988年5月生,校聘教授。2015年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随后在北航“卓越百人博士后计划”支持下继续进行研究工作。2018年7月,得到北京工业大学“优秀人才计划”支持,加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纳米通道薄膜材料离子输运性质调控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
近日,北京工业大学汪浩教授,张倩倩教授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具有丰富纳米通道结构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锂金属电池隔膜以实现离子传输的调控从而解决锂枝晶的问题。一方面,MOFs中丰富的纳米通道结构以及其结构中的-NH2基团与阴离子的相互作用均有利于锂离子的迁移;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带负电荷的-SO3-对MOFs颗粒的间隙...
最近,北京工业大学的张倩倩和汪浩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团队报道了一种基于聚苯胺柔性自驱动红外电致变色器件,其中聚苯胺(PANI)作为红外电致变色阴极材料,金属铝箔作阳极材料。在无外加电源的条件下,当两个电极连接时,在内部自发的电化学过程驱动下,PANI电极自发地实现由绿色态向漂白态转变,从而使得器件切换到高红外反射...
近期,北京工业大学的汪浩教授和张倩倩教授团队报道了仅利用单一电致变色材料层即可实现多色彩图案化显示的新技术。他们将电致变色聚苯胺、凝胶电解质和导电基底组装成具有简单三层结构的全固态器件,通过施加水平方向电流,实现磁场和电场共同驱动离子在聚苯胺材料中水平重排,使得单一电致变色聚苯胺层在离子掺杂浓度梯...
2020年,北京工业大学张倩倩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兆阅团队合作,开始选用天然层状黏土为原料构筑阳离子选择膜,当时在没有添加改性剂条件下获得了0.15 W m2的盐差能输出【Nano Energy, 2020, 76, 105113】。尽管初步验证了黏土可用于盐差发电,但是其能量输出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工业化标准5 Wm2),且黏土膜机械强...
近年,北京工业大学张倩倩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兆阅团队合作,以天然蒙脱土为原料构筑了阳离子选择性黏土基二维纳流体膜,获得了0.15 W m-2的盐差能输出,并利用温敏分子功能修饰实现了能量输出的智能温控调节【Nano Energy, 2020, 76, 105113】。随后,团队通过芳纶纳米纤维插层提升黏土基二维纳流体膜的机械强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