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寄制度其是清朝皇帝为解决突发性事件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其既可以减少密信泄露的风险性,还能替代皇帝亲身手写的朱笔御批,亦能取缔以文字精心修饰的、由内阁宣发的口谕,减去皇帝肩上的国事负担。二、廷寄制度专属,军机大臣、内廷负责 雍正七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廷寄制度开始被广泛的使用,在之后更成为了军...
8. 清代雍正帝时,开始实行廷寄制度。凡有关机要谕旨,如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等,不便由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用寄信的形式,直接传达给受命的执行部门,取消了传统行政中的封驳权、副署权等。由此可知,实行廷寄制度的实质在于(C) A. 提高行政效率 B. 消弭失密环节 C. 强化皇帝集权 D. ...
清代雍正帝时,开始实行廷寄制度。凡有关机要谕旨,如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等,不便由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用寄信的形式,直接传达给受命的执行部门,取消了传统行政中的封驳权、副署权等。由此可知,实行廷寄制度的实质在于(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消弭失密环节 C. 强化皇帝集权 D. 削弱...
皇帝会对这些奏折做出批示,从而发展出一种新的上谕,这就是清代历史常说的"廷寄制度"。 从一开始,皇帝的代理人就处于这一新的制度的中心。清代档案中最早的廷寄原件未具日期,是由怡亲王胤祥撰拟并交寄岳锺琪的,可能是在雍正五年十二月初十日(1728年1月20日),这可能不是第一封廷寄,但它的非常规格式以及雍正皇帝...
不同之处:“明发”是公开的谕旨,“廷寄”是秘密的谕旨,较明发上谕易于保密,且传递迅速。延寄制度对清代政治的影响:延寄谕旨只许受命者本人拆阅,不许别人代拆,受命大臣领旨以后,须将接到廷寄的时间、承旨寄信者衔名、谕旨的内容以及如何办理的情况,都要向皇帝复奏明白,以杜滥冒传旨。这一制度...
从秦至清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朝代中央政治制度备注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中朝和外朝;通过成立新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宋朝二府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割相权:参知政事(副相,分割行政权)三司使(副相...
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通称为“廷寄”。“廷寄”制度反映出 A. 军机处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 B. 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 C. 军机处直接统领兵部 D. 军机大臣掌握行政决策权 相关知识点:
清代有一独特的制度--廷寄制度,朝廷给地方高级官员的谕旨不由内阁明寄,而是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用军机处封印,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这一制度( )A.使军机处成为决策机构B.增强了军事力量C.加强了对人民思想控制D.强化了专制皇权...
(2024·河北新时代9月测试·2)清代雍正帝时,开始实行廷寄制度。凡有关机要谕旨,如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等,不便由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用寄信的形式,直接传达给受命的执行部门,取消了传统行政中的封驳权、副署权等。由此可知,实行廷寄制度的实质在于( ) ...
雍正帝.名胤祯[右为真]。1678年出生。1723年,45岁时即位。1735年病死,时年58岁。在位13年。参考资料:http://china.eastday.com/eastday/news/node37955/node37957/node37977/node72947/userobject1ai1271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