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康熙六年(1667年),清政府在平定王朔等土司叛乱后,将教化三部、王弄、安南三个长官司地改土归流,设开化府隶属云南布政司进行治理,并在当地直接推行里甲制度,形成了“府治里甲”的特殊政治地理格局。 这些举措 C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B.有效缓解西南社会危机 C.是地方治模式的新尝试 D.实现了内陆边疆...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1952年,合并皖南、皖北行署,恢复安徽省,省会设于合肥市。行省制度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源于( ) A. 元朝 B. 清朝 C. 宋朝 D. 唐朝 相关知识点: 力学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 动能 动能的计算 试题来源:...
然而,崇德时期的六位亲王却有着共同的特征: 都是八旗旗主,窥见了封爵的一抹门道!在统一中原的征战中,军功依然是皇子封爵的关键,康熙朝开始,随着统一大业的完成,军功封爵制度逐渐式微,皇帝的个人喜好成为新的标准。康熙中期,年长皇子开始分封,但亲王头衔并非人人可得。康熙帝对皇子的教育成功而深刻,但由于在立太子上...
明朝地方行省设左右布政使,负责民政.康熙六年,废除左右布政使制度,各省布政使只设一人.对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解释最合理的是( ) 督抚制度达成新的权力制衡 地方民政职能任务大为减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为加强 明清行省制度的日益完善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星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既...
【题文】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
顺治十六年(1659 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
政治制度(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___,军国机要由___定夺,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时期:设___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
康熙于1670年将明朝和顺治时期的“圣谕六条”扩展为“圣谕十六条”(下图),颁行全国,正式成为全国臣民的行为准则,并形成制度,每个月的初一、十五由地方官员和军队将领,向士
15.明朝地方行省设左右布政使,负责民政。康熙六年,废除左右布政使制度,各省布政使只设一人。对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解释最合理的是( )A.督抚制度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清廷的做法( ) A. 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B. 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 C. 旨在提高乡民整体的道德素养 D. 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