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大意是:周公征伐商邑归来,把康叔分封在卫地,原属于目目(jù)国族的殷遗民疑,担任卫国的司徒。目目(jù)国族的疑制作这件尊彝以纪念他的父亲。史料价值:“沬司徒疑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证明文献记载的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
康侯簋是为纪念西周时期一位名为康侯的贵族而制作的礼器。康侯是西周初年的一位重要封臣,地位显赫。簋上的铭文记录了周王赏赐康侯土地和财物的事件,体现了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制度。这些铭文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外观与工艺 康侯簋整体造型典雅,器身为深腹圆形,配有双耳,稳置于四足之上。...
青铜器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以特有的方式保存着古人的智慧。沬司徒疑簋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政治智慧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如何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建立一个持久的秩序。这种智慧,跨越三千年的时空,依然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不久,康侯簋连同二十余件青铜器就被贩卖到了大洋彼岸的英国。1977年,收藏者布鲁克·休厄尔把康侯簋捐赠给不列颠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经专家考证,认定康侯簋是周成王“封康叔于卫”时期的礼器,大约制造于公元前1100年至前1000年之间。康侯簋上面有24字铭文——“王来伐商邑,令康矦啚[hóu bǐ]于卫...
如图是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西周康侯簋。内部 24字铭文记述了它的由来,其大意是:“王来讨伐商的城池,把卫封赏给了康侯,沬司徒疑为纪念亡父,铸造了这尊青铜器。”“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关于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记载了周伐商取得牧野之战的胜利 B. 铭文作为书法字体...
▫️姓名:康侯簋 ▫️出生年代:西周 ▫️现居住地:大英博物馆 ▫️个人简介:“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食器和祭祀礼器。康侯(周武王弟弟)的儿子——沬司徒疑为纪念亡父,铸造了这尊青铜器,因此又被称为“沬司徒疑簋”。 直径约27厘米,上有两个大把手。杯沿与底座各有一圈精致的装饰花纹,把手刻画...
在康侯簋铭文中,卫地其实是有诸侯的,原属于纣王子嗣武庚的领地。但因三监之乱,周天子诛之并取消其诸侯身份。因此,分封给康侯属于蛋糕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在克盉铭文中,可以看出燕地暂属于无主之地。召公为了自己的子孙申请领土,是为了获得周天子的许可,有了官方认可,起码以后不会受到来自中原其他诸侯国的攻击...
🌕康侯簋,这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于1931年在河南出土,随后辗转海外,最终在1977年由布鲁克·休厄尔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簋,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是礼器,流行于商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康侯簋,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底部铸有4行24字的铭文,记载了康叔封的封地变迁。铭文简洁明了...
康侯簋铭文图像 甲午年春夏,于上班空暇间,从网上搜罗海外回归彝器铭文。由此,偶见1931年出土于河南浚县辛村卫国贵族墓地,之后流失国外,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2017年返回国内展览的康侯簋。 康侯簋,亦称沫司徒疑簋,也有称沫司徒迭簋等。该器型及其铭文图像和拓片,不仅方便查阅而历历在目,尤其铭文字迹干净、形体饱满...
《康侯簋》上的王字与商晚期《小臣艅犀尊》的王字写法一模一样。 小臣艅铭文 《小臣艅犀尊》中的“隹王”指武丁,“小臣艅"指祖庚。 殷墟甲骨卜辞中的“隹王”指武丁。 著名的大龟四版甲骨卜辞中就有这个“艅”。 商著名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也有这个“余”,而“余其”即指祖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