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备高效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发现槟榔果实和槟榔幼苗中也有不少的植原体感染,揭示了槟榔黄化植原体可通过“病树-种子-幼苗”垂直传播,图2。 图2. 槟榔黄化植原体可以通过果实和幼苗垂直传播 中科院动物所康乐院士和张晓明研究员是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动物所博士生宋双伟、王乾、河北大学联培博士生霍梁...
在具备高效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发现槟榔果实和槟榔幼苗中也有不少的植原体感染,揭示了槟榔黄化植原体可通过“病树-种子-幼苗”垂直传播,图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和张晓明研究员为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动物研究所博士生宋双伟、王乾、河北大学联培博士生霍梁霄和动物研究所硕士生谢立强为该研究共同第...
2004年,康乐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蝗虫型变基因表达调控和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16年过去,他们终于找到一种诱惑蝗虫破坏性集群的关键化学物质——4-乙烯基苯甲醚(以下简称4VA)。“这是一种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康乐告诉记者,科研团队通过分析群居型飞蝗和散居型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在35...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Parental experiences orchestrate locust egg hatching synchrony by regulating nuclear export of precursor miRNA”的研究论文。在这项工作中,以飞蝗具备的种群密度依赖的表型可塑性为模式,揭示了雌性飞蝗高种群密度经历通过生殖系统miRNA合成通路...
2024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以“Parental experiences orchestrate locust egg hatching synchrony by regulating nuclear export of precursor miRNA”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首次阐明雌虫高种群密度经历调控后代蝗卵同步孵化,以预先适应母亲经历过的高种群密度的信号传递机制。
中科院康乐院士团队通过分析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发现了飞蝗群聚信息素:4-乙烯 基苯甲醚(4VA),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飞蝗OR35缺失突变体,发现其对4VA的响应行为丧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飞蝗群聚信息素传播的信道为空气 B. 利用人工合成的4VA...
最近,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通过一系列行为实验确定4-乙烯基苯甲醚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中科院院士康乐介绍:“当4~5头散居型蝗虫放到一起,就可以激发4-乙烯基苯甲醚的合成和产生。这说明4-乙烯基苯甲醚是群居型特意释放的,当蝗虫3~4头、4~5头稍微聚在一块...
中科院康乐院士团队通过分析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发现了飞蝗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飞蝗OR35蛋白缺失突变体,发现其触角和锥形感觉神经的生理反应显著降低,对4VA的响应行为丧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飞蝗幼虫活...
河北日报讯(记者马利)成千上万的蝗虫聚群而来,所到之处寸草不留,给农业和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小小的昆虫因何而聚?河北大学康乐院士团队,经过科研攻关发现了一种蝗虫群聚信息素分子,成功揭示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这一成果8月1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康乐领导的研究团队分析了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
康乐院士研究团队主要开展生态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行为遗传学等研究,重点关注基因组转录和修饰以及神经调控在生态适应中的功能和意义,是目前国际上生态基因组学领域最重要的团队之一(包括生态基因组学及适应性研究组和行为遗传学研究组)。现根据工作需要在(1)群聚的分子调控机制、(2)嗅觉的神经机制和(3)昆虫-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