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备这个同为汉室宗亲相比,刘焉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本来刘焉还算是没那么离谱,他看到朝廷“政治衰缺”,想要“避祸”,因此谏言朝廷选择“清名重臣”为牧伯镇守地方军政,他最早选中的地方是汉朝最南端的交趾——交州。后来董扶劝说刘焉去益州(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当时流行叛乱,刺史争相被杀,而且...
“废史立牧”是东汉末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变革,具体指的是废除刺史制度,改立州牧制度。以下是对这一变革的详细解释: 一、背景与原因 在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和外戚轮流弄权,朝政腐败,加上黄巾起义等农民起义的爆发,使得东汉王朝陷入动荡之中。为了应对这一局势,时任太常的刘焉向汉灵帝提出了“废史立牧”的建议。 刺史...
“废史立牧”是典型的中央权力让渡给地方的表现,也算是传统艺能了。 这份谏书“一石多鸟”,十常侍很满意,刘焉等野心家宗室很满意,外戚很满意,以极其不可思议的审批速度获得全票通过,“州牧”这个至高无上的职务就这么拍脑门、拍大腿被定了下来,刘焉作为“首创者”分得了交州牧。 但即将拍马上任“康城”时,刘...
“废史立牧”施行下来,究竟如何?汉灵帝接受当时的太常刘焉的建议,重新捡起州牧这一王牌,希望在乱世中重树中央权威,加强皇权,安定国家。但是州牧之重任,如果所托非人,那么将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汉灵帝对州牧可谓是精挑细选。《资治通鉴》:以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东海刘虞为幽州牧。后来州牧无数...
刘焉的 “废史立牧”,就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原本,东汉实行的是郡县制,地方权力分散,中央还能勉强掌控局势。可刘焉这一建议,直接让东汉从 “郡县制” 退化成了 “联邦制”,州牧成了地方上的 “土皇帝”,各自为政,中央朝廷的命令根本没人听。袁绍占据冀州,曹操控制兖州...
国家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废史立牧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汉朝刘家大宗正,河北省长刘焉看的是明明白白,这大汉怕是不行了,一旦那天到来,首当其冲要倒霉就是老刘家这些凤子龙孙,得逃,逃得远远的。当时大汉王朝统治疆域内只有两个地方适合避难,一个是交州也就是今天两广越南一带,这地方跟中原隔着...
“废史立牧”说的是刘焉。关于“废史立牧”的历史典故,可以归纳如下:背景:东汉末年,汉室权利逐渐衰落,局势动荡不安。为了稳住天下大乱的局势,刘焉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建议。建议内容:刘焉建议分别派出刘氏宗亲以及朝廷重臣到各州担任州牧,这些州牧的权利在刺史、太守之上。他认为这样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地方...
汉灵帝之所以会接受太常刘焉的“废史立牧”建议,是因为当时东汉的的时局不容乐观,具体如下。其一,社会现状。汉灵帝时期,即建宁元年正月庚子(168年正月二十一日)至中平六年四月丙辰(189年四月二十一日),二十一年时间中,朝延中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出现宦官政治,陷入了宦官、士族以及外戚三方势力的内斗...
刘焉提出了一个馊主意,历史上称为“废史立牧”,他向当时的汉灵帝提议说道:“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 这个提议的背景是汉朝末年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王朝虚弱的一面愈加显现。在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各个州...
如果不深入了解历史,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汉朝末年第一任益州牧刘焉是个老实厚道、一心为汉的好官。但只要你翻开史书读一读,就能发现,其实那不过是场荒诞可笑的闹剧罢了。刘焉这辈子啊,尽是算计、贪心、空想加搞笑,他在汉朝末年当了很久的州牧,掌管着四周都是险峻地形的益州。可除了搞了几出离谱的闹剧,就急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