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意思就是,刘备不选上策,是担心节奏太快,准备仓促,忙中出错。不要下策在于:我都年过半百,好不容易觅此良机,若就这么撤回荆州,不知还要等到猴年马月啊。因此,便选了中策。事实上,庞统虽然张口就献上3个计策。但言语之中,本意还是在暗示刘备应选中策。毕竟,其他2策一个太冒险,一个太懈怠,难说...
刘备前期一直以仁义示人,想的就是不要和刘璋翻脸,要收买益州的人心,慢慢地吞并益州,但是现在刘备毁书发怒,已然前功尽弃,于是刘备慌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庞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帮助刘备攻取益州!原文: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
提起庞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之一,人称“凤雏”。庞统年少时就喜欢结交当时名士,对人才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每次庞统说出某人的具体优缺点时,大家都对庞统的观察分析能力由衷佩服。事实上,庞统的出色能力是公认的,特别是在行军打仗方面,他擅长出谋划策,与诸葛亮同时被拜为军师中郎将。在...
其实,并不是刘备要用庞统的中策,而是庞统故意要刘备选中策。三国时期的谋士都是心理学大师,善于捕捉他人的人性弱点。刘备取益州时,庞统没有直接给他献中策,而是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这就是因为庞统估计刘备必然会选中策。而上、下策只是为了衬托中策,让刘备下定决心的陪衬而已。先说庞统为刘备献了哪三策。上...
这时,庞统针对当前形势提出了三大战略密计,史称“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奇袭之策,马上挑选精兵连夜赶往成都发动突袭,事成则可立取益州;中策就是先斩杀阻挡刘备占领益州的武将杨怀和高沛,然后再进军成都;下策为迂回之策,先回荆州整顿兵马,再伺机而动。这个时候是刘备军队危急存亡之秋时刻,只有马上做出决断。此时刘备...
审时度势,善于分析利弊形势,向刘备献上上中下三策,同时也懂得自己的定位,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决策,而是把决策权交给了自己的主公刘备,这就是是说话做事的艺术和分寸,刘备依据庞统的分析与策略,善于做出自己的判断,采纳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中策。你觉得上中下三策,哪一种最好呢?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综上所述,庞统的上中下三策实际上是一种引导,目的是使中策显得更加合理和可行。刘备最终选择中策并非因为其他两策太过荒谬,而是因为中策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中表现出色。这种“上中下三策”的套路并非古代谋士专属,而是在许多历史故事中都有体现。它并不是计策本身的优劣,而是在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选择最为...
庞统向刘备献上三策。上策,暗中选择精兵,日夜行军进攻成都;中策,刘璋手下最重要的将领是杨怀、高沛,手下兵马甚多,并且一直很提防刘备,多次上书建议刘璋驱逐刘备。庞统认为刘备可以借口荆州有急事准备回军,借此召见,趁机除去二人;下策,退回白帝城,等待时机。 最后,刘备选择了庞统的中策。应该说,刘备的选择是很明智的...
会给他们提供“上,中,下三策”,供其选择作出决断。 一,庞统攻打西川 《三国演义》中的庞统人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因战乱在江东避祸,曹操百万大军下荆州攻打孙刘联盟,庞统被鲁肃引荐给周瑜,献连环计帮助周瑜火攻大破曹军,周瑜死后,因言语轻狂,相貌丑陋为孙权所不用,鲁肃又修书举荐其到刘备处。
从上面的几个故事来看,庞统的性格和刘备是有些不合拍的,两个人有的时候不在一个频道上这一点上庞统是真不如诸葛亮。现在我们来刘备在益州一年多以后,求突破时庞统建议的上中下三策:上策:出精兵直接偷袭成都,斩首刘璋。你让一个经常被动挨打,擅长逃跑、伏击的人去主动进攻,刘备没这个信心啊,也不擅长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