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各州县大多在学宫旁边建立孔庙,“庙学合一”初步形成。景佑二年(1035年),时任苏州知州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将州学(后来称府学)和孔庙(文庙)结合在一起,正式开创了“庙学合一”的体制,聘请当时著名教育家胡瑗为教授,因为办学有方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县学效仿的楷模。从此,“庙学合一”就成为一种定制...
▲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文庙位于苏州城南人民路西侧,是苏州府学的一部分,由北宋名臣范仲淹于1035年(宋景佑二年)与府学一起创建,由此在全国首创庙学合一的官学规制(即文庙府学合一,又称“左庙右学”)。 ▲棂星门 棂星门建于1322年(元至治二年),后经多次重修重建,高8米,宽25米,8柱,7间,柱枋上...
第一,“庙学合一”的教育规制承继了夏商周三代祭祀与教育合一的历史传统。“祭教合一”(其实包括教育、祭祀、政治和伦理多种功能合一)早在前“庙学合一”时代已经出现,具有浓厚的“报本反始”“崇德报功”意识。后来,由于孔子在教育文化事业上影响极为深远,所以释奠的对象逐渐以孔子为主。汉明帝开始,孔庙祭孔走出...
作为诞育孔子的地方,尼山书院又称“尼山诞育书院”,在群山环绕之中,是一处难得的读书讲学的好地方。 庙学合一 化育并举 尼山书院由祭祀孔子的孔庙转化而来,是古代统治者以及民间尊孔崇儒、重视礼乐正规教育的具体体现,在中国数千座孔庙、书院中占有独特的...
庙学是古代传承至今的儒学物质载体。“庙学合一”(孔庙和官学合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规制,是在官学设孔庙,且属于国家推动之行为。
“庙学合一”的文化内涵 其中,福州古代教育史展 讲述了学校和教育变迁的历史 以及状元作为科举文教的 金字塔等内容 契合了“学”的主题 礼乐文化展则讲述了 礼乐文化、祭祀文化 符合“庙”之本义 3个展览是中国文庙少有的完备策展 可以说是如今福州文庙的特色之一 ...
庙学是指依附于孔庙中的学校。在一些闽台官员看来,庙学是府县儒学完备与否的重要标志。因而闽台府县儒学都具有庙血的性质。庙学合一的体制使福建的儒学教育具有正统性、权威性。同时,利用孔庙设施普遍兴学,解决了校舍问题,节省了办学支出,使得福建的儒学发展及快,受教育面扩大,科名接近全国先进地区。儒学与孔庙的...
庙学合一制度 庙学制度是东亚世界传统教育的共同特征, 该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大教育制度, 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 孔子殒后的第二年,他当年的居室就被弟子们奉为“庙”,并将孔子生前的“衣、冠、琴、车、书”奉于其中,年年奉祀。学在庙中,庙中有学,“庙学合一”已初见端倪。
文庙,是古代最重要的官方建筑之一,是古典中国儒家社会的标志物,也是“兴文教化”的核心载体。“庙学合一”是文庙的核心属性,在建筑规制上,“庙”的中心建筑是大成殿,“学”则是明伦堂,分别承担祭祀和教学的两大核心功能。 乡贤祠和名宦祠,是地方特色的旌表官祠。名宦祠祀各代有功本地之地方官,乡贤祠祀本地所...
“庙学合一”的庙是“文庙”,但“学”并非一般的学校,而是“学宫”,即古代的官办学校。“庙学合一”最早出现在唐代,目的是方便学宫内的官员和领有功名的学生祭祀孔子。从元代开始,学宫和孔庙并建成为一种制度。明清以来,除了曲阜孔庙外,各地所有文庙都是“庙学合一”的。读书人通过考试,获得了进入“学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