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运用底线思维分析治国理政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指出党面临着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要求:“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从2012年12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全党全国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到2022年10月党的...
底线思维是指做最坏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掌握主动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具体来说: 一、底线思维的定义 “底线”原指长方形比赛场地中短边的边线,现指人们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阈值的下限,或设定的最低目标和基本要求。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是量变质变规律在思维方式中的延伸...
领导干部只有通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敏锐地发现并切实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地守住“底线”,确保各项工作在正确的轨道运行,这是坚持底线思维的重点。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
运用好底线思维,成功实现风险向机遇的转化,要求党员、干部永葆斗争精神,主动出击,直面问题和矛盾,敢于动真碰硬,敢于斗争并取得胜利,与存在的困难斗,与旧的思维习惯斗,与工作惰性斗,与可能导致底线失守的一切因素作斗争,并在斗争实践中积极进取,用好底线之上的广袤空间...
底线思维,就是居安思危,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的思维。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是量变质变规律在思维方式中的延伸和运用。所谓底线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一旦底线突破,事...
底线思维所讲的“底线”又可称作下限、红线、警戒线等,包含一定价值内涵,通常是对社会事物或社会事态而言的,指的是社会事物向不好状态转变的界线。在日常生活中,底线往往指谈判双方讨价还价时心里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阈值的下限,或者指进行某项活动前设定的最低期望目标,或者指不容侵犯的警戒线,等等。突破或逾越...
底线思维是对新时代新问题的理论回应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在2018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
底线思维并不是止步于防范风险和避免最坏情况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好的结果。这需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例如,面对市场竞争,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来提升竞争力,从而实现更好的业绩和效益;在个人成长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
实践表明,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各领域各方面的风险隐患,我们脑子里要有一幅全景图,经常分析研判,对潜在的风险要有科学预判”。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
底线思维是一种富有哲学智慧的思维能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孔子讲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都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体现了底线思维。底线思维还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坚持和运用。现实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从矛盾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