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杂篇·外物 外在事物不可能有个定准,所以忠良之士关龙逢被斩杀,比干遭杀害,箕子被迫装疯,而谀臣恶来同样不能免于一死,暴君夏桀和殷纣也同样身毁国亡。国君无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于己,可是竭尽忠心未必能够取得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赐死而且飘尸江中,苌弘被流放西蜀而死,西蜀人珍藏他的血液三年后竟化作碧玉...
“外物”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全文内容依旧很杂,但多数文字在于讨论养生处世,倡导顺应,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操持,从而做到虚己而忘言。 全文大体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说明外在事物不可能有个定准,指出世俗人追逐于利害得失之间,到头来只会精神崩溃玄理丧尽。第二部分至“曾不...
【译文】庄子家很穷,于是去监河侯家借粮。监河侯说:“好的。我马上就要去封底收赋税了,等我收上来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听后一脸不悦,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半道上听到有人在呼叫。我回头看到车辙中有条鲫鱼。我就问它:'鲫鱼啊,你在这里干什么呀?’它回答说:'我是被波浪冲上来的东海水族...
外物篇,《庄子》杂篇的第四篇,外物,指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此篇主旨在于强调顺应自然、不执著外在事物,心中需平和自在。 凡属外物的因素,庄子认为,顺应外物就好,无须在意其影响,关键在于对天道、对生命的领悟。 第一章 倡导内心平和的重要,勿被外在利欲功名所奴役。
所属专辑:《庄子》原文朗读·附译文 声音简介 外物(一)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
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昬沉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和,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解释】外来的事物所招致的祸害是没有必然的,是无常的。身为国君无不想臣下对其效忠,然而虽然臣下有效忠之心,君主未必能够信任。伍子胥被吴王杀死,尸体抛入江...
《庄子·杂篇·外物》原文及白话译文如下:原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
“外物”是指外在的事物。全篇的宗旨在于写庄子 要达到 “得意忘言”的境界。 在 “外物不可必”段中,庄子阐明了外在的事物是没有一定准则的,人事、自然和 人心都充满杀机,只有顺乎自然大道才可以生存。在 “庄周家贫”、“任公子为大钩巨缁”、 “儒以诗发家”、“老莱子之弟子出取薪遇仲尼”诸段中,...
庄子把这一现象称之为“阴阳错行”。自然界出现阴阳错行,天与地都会非常震惊。人间或人们心中出现阴阳错行,就会特别担忧陷落到阴阳错行之中没有办法逃避,怵惕不安而又一无所成;内心像高悬在天地之间,内心如火烧焦躁万分;就会焚毁人的中和之性,甚至精神颓然崩溃,丧失本性。本篇以“外物”作为开篇,实际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