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大宗师解读庄子大宗师原文及译文《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的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为“三玄”。大宗师:《大宗师》篇,主旨在于写真人悟道的境界。“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
《庄子》言“虚”既有涤除贪欲与成见的意涵,但更重要的是强调主体心境的灵动所涵容的积极作用。《庄子》用“天府”“灵府”来形容“虚”心,前者形容心灵涵量广大;后者如清周济所说的“空则灵气往来”(《周济词集辑校》),形容心灵生机蓬勃。《庄子》内篇言“虚”不言“静”,但“坐忘”之坐姿已含静定工夫。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道天的作用,遵循自然的法则;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知道人的作用,用自己智力所能理解的,去保养自己智力所不能理解的,使自己可以享尽天然的寿命而没有半途夭折,能做到这些,就是发挥出智力的最大潜力了。世界上...
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知道人的作用,用自己智力所能理解的,去保养自己智力所不能理解的,使自己可以享尽天然的寿命而没有半途夭折,能做到这些,就是发挥出智力的最大潜力了。 世界上的学问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决定的,这可以看作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庄子首先告诉我们,真人的基本状态:“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什么是不逆寡,很多解释说是,不欺凌弱小,这个解释有有点问题,与后面“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这段开头,庄子先提出一个极高明的观点,知道什么是天的作为,什么是人的作为,有点像司马迁说的“究天人之际”,说“至矣”,就是最厉害的了。 但段尾却又把原来的成论打破。这就是庄子的特点,先立论,再模糊它,让人不要执着。 《庄子大宗师》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
真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因为他们已经完全与天道融为一体。而大宗师的开篇讲到,世界上的学问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决定的,另一类是人决定的。真人却以人的身躯融于自然,那么真人的认知到底属于自然之类还是人之类呢?庄子认为,真人已经与天道合一,这就是天人合一。庄子是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家。故其好之也一...
《庄子》逐句解读 大宗师之八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 今天分享的是《庄子》大宗师的第八节。前面讲到庄子笔下的道。今天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如何悟道。南伯子葵问乎女偊(音禹)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南伯子葵问女偊(音禹)说:你的年纪这么大了,而容颜像童子,是什么原因呢?曰:吾闻道矣...
庄子是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家。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所以天人合一,喜欢是一,不喜欢也是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认为是一就是一,认为不是一还是一。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认为天人合一的就与自然同类,认为天人不合一的就与人同类。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认为自然与人...
今天分享的是《庄子》大宗师的第十七节。 前面讲到,意而子曾接受仁义是非的教化,但决定清空自己重新悟道。今天我们看另一个想要这么做的人。孔子的学生颜回也决定放弃原有的教化,转而悟道了。这依然是一个假托的故事: 颜回曰:回益矣。颜回说:我有进益了。 仲尼曰:何谓也?孔子问:为什么这么说? 曰:回忘仁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