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士敦在书中称溥仪为“我的年轻的龙”,他渴望这条龙有朝一日真正鼓翼飞翔。而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里回忆道:“陈宝琛本来是我唯一的灵魂。不过自从来了庄士敦,我又多了一个灵魂。” 尽管在漫长的日子里,在几位遗老的灌输之下,溥仪的头脑被复辟的欲望所占据,但根据溥仪自传和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
自从入宫,庄士敦就希望溥仪能够通过接受新式教育,摆脱诸多遗老为他设立的陈规旧俗,他在溥仪身上寄托着自己的文明想象和政治理想,一直称其为“我的龙”,希冀他做一个“有自由思想、有爱国精神和有文化的中国绅士”,成为一位开明的现代君主,这一愿望显然只是美好的幻想。然而,洋师傅的苦心,并非完全付诸虚空。...
作为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在回忆录中指出,内务府的加速腐败是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在光绪皇帝被废的事件中,保守派得到了内务府的支持,而内务府还联合慈禧与义和团,对民国与皇室签订的优待条件表示赞同。军机处的幕后支持者也是内务府。👑 庄士敦认为,醇亲王载沣被擢升为摄政王是慈禧做出的最谬误的决策。...
也不是一个开拓性的建设者,而且宫廷环境和历史也没有给他更多的机会。他只是尽己所能地肩负起帝师的责任,向少年逊帝输忠尽职,帮助溥仪获得他应有的自由、权威、尊严。在这个立足点上,庄士敦与溥仪的其他师傅及醇亲王等人是一致的。
最初,庄士敦是住在紫禁城外的。他每天早上由汽车接到神武门,然后下车步行到毓庆宫去给溥仪上课——...
这位觐见小皇帝的帝师就是庄士敦,一个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洋人,被溥仪称为“苏格兰老夫子”。01 庄士敦的到来为溥仪打开了一扇窗 庄士敦于1874年10月13日出生于苏格兰,他先后在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就读。1898年,庄士敦以见习生的身份来到香港,后随香港辅政司来到中国。渐渐地,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
话说1919年3月4日,毓庆宫里,庄士敦第一次给溥仪上课。好家伙,那场面,跟拍电影似的!溥仪高坐龙椅,庄士敦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这中西合璧的君臣之礼,也真是活久见。后来溥仪赏他个二品顶戴,庄士敦那叫一个激动,晚上都睡不着觉,还专门请人写了“谢恩折子”,那叫一个虔诚,不知道的还以为他真是...
庄士敦(ReginaldFlemingJohnston,1874年10月13日-1938年3月6日),英国 苏格兰 人,业于 爱丁堡大学 和 牛津大学 ,1898年赴中国,先后在香港、 威海卫 的英殖民政府任职,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 1918年,清逊帝 溥仪 的老师徐世昌因要出任民国 大总统 ...
溥仪(左三)、溥杰(右二)和婉容的弟弟润麒(右一)打完网球后,在紫禁城御花园阁楼二层与帝师庄士敦(左四)合影。最左边两个小太监一个拿球拍,一个捧球筒。 1919年3月4日,紫禁城内毓庆宫,末代皇帝溥仪的书房,一位四十岁出头、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走进来,向坐在宝座上的溥仪深鞠一躬。溥仪起身和他握手,这位外...
庄士敦将这些内容全部写在了书中,记录清王朝在紫禁城的黄昏时期,即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24年11月溥仪(年号宣统)被“基督将军”冯玉祥及其同伙驱逐出宫的13年岁月。对于不了解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的人而言,为了使他们理清这段历史,庄士敦觉得有必要从黄昏到紫禁城的黄昏来前的阳光(已经被雷云遮蔽)谈起,直到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