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内涵虽各有侧重,但它们又三位一体,展现出毛泽东等人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治国方略和平等互利、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及至1976年,毛泽东明确对华国锋表示:国际上的事,大局已定,问题不大;国内的事要注意。毛泽东生前亲笔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国内问题要注意。”在世界...
在历史的长河中,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远的战略眼光,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一伟大教导,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的前行道路,同时也为推动世界和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深刻内涵 “深挖洞”体现了...
深策谋,广储备,行稳远。这是毛泽东所倡导的反侵略战争准备与外交策略的核心思路。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深挖洞、广积粮的精神,不盲目炫耀武力,而是注重策略与长远规划。在五十多年前的那个冬天,即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日,毛主席基于国家面临的国内外情势及社会主义的特性,提出了明确而深刻的方针:“深挖洞,广积粮,...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一国策口号最初是毛泽东为具体化“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借鉴明史提出的。朱元璋是毛泽东尊崇的帝王之一,他在读冯梦龙《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部·制胜·孙膑》的批语中写道:“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朱元璋很尊敬有学问的读书人,他懂得读书人能替...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先说深挖洞。从字面上看,就是挖防空洞,目的是为了防备敌人的空袭;但这只是浅层次的理解,毛主席说的深挖洞,实际上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他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做好反侵略的准备。当时美苏两国都对我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毛主席...
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方针,旨在准备反侵略战争及指导外交活动,内涵深刻,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1972年12月10日,毛泽东针对国内外形势与社会主义性质,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方针。同日,《中共中央转发粮食问题报告批语》转述了该指示。历史背景是指某一事件或时期所处的历史环境和...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在20世纪70年代是影响深远的一句战略名言,出自毛泽东之口。1973年11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青年团协议会访华团时,曾明确地告诉客人: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口号, 叫做 “深挖洞, 广积粮,不称霸”, 这里就有个粮食问题。 “广积粮” 有两个作用,一是备荒,一是备战。 “深...
经大会主席、印度尼西亚外长马立克裁决,布什的提议不被接纳。随即表决阿尔及利亚等非洲23国提案,最后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予以通过。联合国历史上有名的第2758号决议从此诞生。小结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是以毛主席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共同心血和智慧结晶,是对今天战争,外交,经济仍有...
于局势最为严峻之际,他提出了意蕴深远的九字方针:深挖防御之洞,广储民生之粮,坚守和平之道,不图霸权之名。深挖洞,就是建设地下工程,应对有可能发生的核袭击。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毛主席决定上马地下长城工程。一方面确保有关核试验得以继续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保证国家安全。在战略储备的宏大蓝图中,“广积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