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书》,古代中医儿科学类书。共四十卷。南宋刘昉等辑撰,刊于绍兴20年(1150年)。本书汇集整理宋以前儿科学成就,取材广博,立论严谨,具有较为可崇的参考价值。全书按病分为547门,凡所引征皆注明出处。 简介 刘昉为南宋官吏,喜好方书,感当时缺乏儿科全书,于是各方收集资料,命其部下干办公事王历、乡贡...
《幼幼新书》是2018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昉。内容简介 《幼幼新书(套装1-12册)/中医经典古籍集成(影印本)》搜罗广博,内容详尽,集南宋以前儿科学术之大成,并保存了许多宋以前医籍,搜集了大量医学秘方和民间验方,明确标记了引用文献的出处,校注了儿科医籍文献,极具临床研究价值和重要的文献...
《岭南中医药文库:幼幼新书》是2013年广东科技出版社、广东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剑、倪俊明。内容简介 《幼幼新书》由宋刘昉编著,该书搜罗广博,内容详尽,无论前贤医论,抑或近世方论及民间秘诀,凡在儿科学某方面有二定学术见解,发前人所未发或补前人之不足,验之临床有效者,均按门类收录,集南宋...
防己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幼幼新书》卷三十五。主治风热邪毒搏下血气,则皮肤赤而肿起,游走不定,名赤游肿。方剂组成 汉防己半两,川朴消、犀角屑、黄芩、黄耆(锉)、川升麻各一分。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煎竹叶汤调下。功能主治 风热邪毒搏下血气,则皮肤赤而肿起,游走不定,名赤游肿。方剂...
防己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幼幼新书》卷三十五。主治风热邪毒搏下血气,则皮肤赤而肿起,游走不定,名赤游肿。组成 汉防己半两,川朴消、犀角屑、黄芩、黄耆(锉)、川升麻各一分。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煎竹叶汤调下。主治 风热邪毒搏下血气,则皮肤赤而肿起,游走不定,名赤游肿。方义 防己...
起死轻骨膏,中医方剂名。出自《幼幼新书》(古籍本)卷十三引《保生信效方》。具有宣肺燥湿活血之功效。主治中风瘫痪,四肢不随,风痹,及小儿惊风。组成 麻黄(去根节,河水二石熬成膏)五斤(2500g),桑白皮(土下者佳)、川芎、白芷、苍术(去皮)、甘松(只用腿子)各二两(60g),苦参三两半(105g)。...
变涎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幼幼新书》卷八引《四十八候》。具有补气之功效。主治惊虚。组成 牙消一钱,硼砂、南星、粉霜各半钱,半夏十个,朱砂(醋面裹)一分,巴豆(同半夏、朱砂入水煮,去豆,为膏用)不拘多少。用法用量 上为末,皂角膏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粒,取下惊涎。功用 补气。主治 惊虚。文...
海螵蛸散 ,中医方剂名。出自《幼幼新书》卷十六引《惠眼观证》。具有定喘之功效。主治小儿咳喘。方剂组成 海螵蛸(浮石也)、牡蛎(煅过)、马兜铃、木香各二钱,牵牛子(生、熟各半)一钱半。用法用量 上为末。每服半钱,用生姜煎汤调下。主要功用 定喘。功能主治 小儿咳喘。注意事项 不得近盐、醋。
大鳖头足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幼幼新书》卷二十二引《婴孺方》。具有软坚散结,益气生津之功效。主治小儿胁下积气,羸瘦骨立,圊便不节。组成 鳖头、足(酒浸一宿,炙令黄)一具,干漆(炒)二分,紫芝、芍药、人参、栝楼根各三分,甘草四分。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