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安帝(庙号:恭宗)、汉顺帝(庙号:敬宗)、汉桓帝(庙号:威宗)四人的庙号,因而两汉29帝最终只有7人保留有庙号,分别是: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洵、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显宗孝明皇帝刘庄、肃宗孝章皇帝刘炟。
众所周知,古代皇帝们有庙号、谥号、年号等多种称呼。通常情况下,唐朝以前的皇帝多以谥号称呼,如汉文帝、汉武帝。唐朝以后的皇帝多以庙号称呼,如唐太宗、宋太祖。明清两朝的皇帝多以年号称呼,如嘉靖帝、康熙帝。今天我们就试着用一篇文章搞懂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和它们的区别与发展。庙号制度始于商朝...
庙号,指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起源于商朝,除了秦始皇时期,庙号被废止过,历朝历代都沿用,和谥号最显著的区别是庙号只属于君主。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更加清晰了: 刘邦,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刘彻,谥号:孝武皇帝(为了表示以孝治天下,汉朝皇帝的谥号里通常都加一个孝字);庙...
曹魏代汉后,“始受封”的魏武帝曹操作为实际上的开国君主,庙号太祖,“始受命”正式称帝的魏文帝曹丕,庙号高祖,虽然曹操确实配得上太祖的庙号,但也算开了生前未称帝,死后追尊庙号的先例。而魏明帝曹叡则作了个更坏的示范。庙号和谥号一样,都是死后由后人评定...
这个呢,就涉及到“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咱们先说“谥号”。“谥号”呢,简单概括就是指对帝王或者诸侯大臣的生平能高度概况的评价性文字。据说这是西周周公定下的规矩,也叫“周公制谥”。西汉刘向编著的《谥法解》一书中称,“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但唐朝之后谥号字数多了,一般只是在特定场合用,不再适合作为称呼出现了,这就有了用庙号称呼的习惯。庙号 庙,本义是子孙指供祭祖宗的地方。天子之庙,有太庙和祧庙。天子往上几代近祖在太庙供奉,而在往上的远祖,会逐渐迁入祧庙进行合祭,称之为“祧”。这也正常,毕竟随着后代的繁衍生息,如果不祧的话会...
而到了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因为频繁地换年号,不方便。但也有例外,比如明英宗就有两个年号,这是因为他两次当皇帝的原因。我们在称呼皇帝的时候,因为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一般都称他谥号,比如汉武帝、汉宣帝等等。从唐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都称庙号,...
古代皇帝为了纪年而使用的名号被称为年号,例如贞观十年是唐太宗的年号;皇帝死后进入太庙后所使用的名号被称为庙号,例如李世民被追尊为太宗;根据死者生前功绩评定的一种称号被称为谥号,例如李世民被谥为唐文帝;臣下给予皇帝在位期间的尊称被称为尊号,例如李世民被尊称为天可汗;国家的称号被称为国号,中国古代国号...
年号:用于纪年,以前是年号纪年,现在是公元纪年。第二个方面:起源 庙号:起源于商朝,断于秦,复于西汉,经唐宋,至明清。谥号:起源于周朝,断于秦,复于西汉,经唐宋,至明清。年号:起源于西汉,经唐宋,至明清。第三个方面:适用范围 一、庙号:秦汉以前,有家庙、宗庙的都可以用;秦汉以后,只有皇帝才...
因为这个时候谥号大多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所以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而后来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甚至达到十几个字二十几个字,而皇帝的庙号反而发展为人手一个,于是称呼也从谥号改为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等等。年号 年号是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最早起源于西汉时期,汉武帝创造了第一个年号,在之前都是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