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过平山堂”,这第三次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自徐州移知湖中,途经扬州时。每一次路过扬州,苏轼都会来平山堂凭吊恩师,之前两次分别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至密州,分别经过扬州。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苏轼已四十四岁了,怅然回首,弹指间半生倏忽而过。自己与恩师...
苏轼这首《西江月·平山堂》是一首凭吊词作。通过描绘瞻仰恩师欧阳修词作手迹的情景,以及所闻所见,道出对恩师的缅怀之情,也蕴含自身的人生感叹,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全词以欧阳修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为中心线索,前后自然衔接,意脉不断,浑然一体。为了加深对苏轼这首词的理解,有必要摘录欧阳修...
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则“三过平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 赏析: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平山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公元1071年(...
56西江月·平山堂[宋]苏轼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堂山平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注释】①平山堂:在
这个地方便是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的平山堂,苏轼写的这首词叫作《西江月.平山堂》。西江月.平山堂 宋.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译文: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
《西江月·平山堂》原文 宋代: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我在平山堂前...
《西江月·平山堂》上片写作者瞻仰恩师欧阳修词作手迹而生的感慨;下片写听唱欧阳修词而生感慨,道出对恩师的缅怀之情。其中“欲吊文章太守”中的“吊”字,直接抒发了苏轼对欧阳修的思念、缅怀之情。这首词除了表现苏轼对恩师的思念和缅怀之情外,通过“半生弹指声中”“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等句,还...
今天我们来聊聊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西江月·平山堂》。这首词是苏轼路过扬州的途中,偶然间来到平山堂,而引发深深思念恩师欧阳修的感慨而写的。在词中,不仅浓厚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还融入了苏轼多年来的生活洞察与深刻感悟,以及对往昔的深深怀念与对现实的感叹。这首词让读者在感同身受中深受触动,呈现出极其...
苏轼三过“平山堂”,填词感念恩师,令人动容 文/踪影 古代文人往往以景观、典故入诗,借以抒怀。故此,中国的名山大川、地名、建筑,在成就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同时,更是因名人诗词而流芳。“平山堂”正是因欧阳修和苏轼之词,而地重,而传之久远的。平山堂,是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所建,地处...
这是苏轼怀念恩师欧阳修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苏轼第三次来到扬州平山堂所写,在此之前,苏轼分别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由京赴任杭州通判南下扬州时和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径扬州时来到平山堂。而关于苏轼第三次到达平山堂的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