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日在每一天的划分标准为晚上的零时,即子正。子正在《淮南子》中叫晨明,《集解》中叫夜半。 [15]此外,晚上23至24点又称为晚子时,24点至1点称为早子时。(另有部分八字命理派别以子初划分日干支,即晚上23点起为新的一天。) 由于干支纪日以每一天来计算,对历法没有太多要求,且它的作用能很好的配合记事...
干支纪日是指用干支记录日序。 同纪年法一样,60日一循环。干支纪日法已确知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末止的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这是迄今所知世扩县怕错问门再积王界上最长的纪日,对于核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重要价值。现今在一般日历中虽不注记,但确定"初伏"仍然沿用,规...
古人老早就总结出月亮变化的规律,殷商甲骨文中就已记载大月30天小月29天,由于已经有干支纪日的经验,自然也就用干支来纪月了。 关于干支纪月法早在《史记.历书》中就有详细记载,也就是说汉朝就已经成熟应用干支纪月法了。 地支有12个,早在夏朝就把每月份的地支固定下来,即正月为寅,二月为卯…...
三、干支纪日法推算 用农历干支代表出生或欲推的那一天(子时(23点)开始至亥时(22点)结束为一天,...
干支换算一般指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间的换算。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
干支纪日是一种古老的时间记录方式,每60天一个周期,大约相当于两个月的长度。这个周期结束后,又会重新开始,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据史料记载,干支纪日最早始于鲁隐公三年周历二月己巳日。 干支记时 干支记时则是将一天的时间分为60个时辰,每5天一个周期。一个周期结束后,又会重新开始,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地支与...
干即天干,共十个,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个,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干支纪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纪时方法。干支纪时最早是用于纪日,而干支纪日首先是使用十干,而后发展为干支相配。
(1)干支纪日六十甲子之甲子 星期天:虚宿(北方玄武第4宿:虚日鼠) 星期一:毕宿(西方白虎第5宿:毕月乌) 星期二:翼宿(南方朱雀第6宿:翼火蛇) 星期三:箕宿(东方青龙第7宿:箕水豹) 星期四:奎宿(西方白虎第1宿:奎木狼) 星期五:鬼宿(南方朱雀第2宿:鬼金羊) ...
据考证,2700年以来,大约100万个日子,干支纪日无一天中断。所以说,干支纪时制度像一根线把各种历法贯穿在一起,对我国历史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起了重要的作用。子时(夜11至1点):据说老鼠是深夜里最活跃的动物,所以子时属鼠。丑时(后半夜1至3点):据说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时属牛。寅时(后半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