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中,对坐席的摆放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席子摆放得不正,古人认为应当避免坐下,因为这被视为不敬。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人对礼仪规范的重视。“席不正,不坐”这一说法出自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上》。这一教诲提醒人们,在正式场合中,应当遵循礼仪规范,保持庄重的态度。这也反映了古人对于个人行为...
【语译】坐席没有摆正,就不坐。【研析】也许有人会觉得“席不正,不坐”未免太过于吹毛求疵。其实不然,当人在自己渐渐偏离正道的一思一念没有意识到或把握住时,便会造成更大的偏差。扩大至一个人群或社会更是如此,当大多数的人扬弃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便造成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局面。
同时以自己不欺骗自己的孩子为例,教育孩子不能欺骗别人。2、坐席考查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思路分析与延伸:译文:孟子小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错了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
坐席摆放不好,就不要坐。
但想到孟子当时已懂事,要教育他做一个诚信的人,于是咬咬牙就到邻家买了点猪肉给孟子吃。文中“欲啖女”应为“欲啖汝”,文中“东家”之意为“地主家”(孟家为佃户)或为“东边的邻居”,理解为前者可能更合适。古时没有椅子,席地而坐,“席”指铺在地上的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