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帝乙(?—前1076年),子姓,名羡,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文丁之子,在位26年(前1101-前1076)。他执政时商朝国势衰落,曾征伐盂方、岛夷等部族,晚年迁都至沬(今河南淇县,即朝歌)。其子帝辛(纣王)因嫡子身份继位,帝乙通过“帝乙归妹”将女儿嫁予周文王以缓和商周矛盾,并分封子期建立郝姓,为商末重要...
引言:帝乙(?—前1076年),子姓,名羡,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文丁之子,在位26年(前1101-前1076)。他执政时商朝国势衰落,曾征伐盂方、岛夷等部族,晚年迁都至沬(今河南淇县,即朝歌)。其子帝辛(纣王)因嫡子身份继位,帝乙通过“帝乙归妹”将女儿嫁予周文王以缓和商周矛盾,并分封子期建立郝姓,为商末重要...
"这是个误解。没有史料证明帝辛是嫡子。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建立后才确立的制度。在商朝,继承制度相当混乱,更多遵循'兄终弟及'的方式。商王选择继承人时,主要看才能而非出身。""所以说,帝乙选择帝辛继位,是因为看中了他的才能?""正是如此。帝辛确实具备成为明君的潜质,只是后来..."老师叹了口气。"这让我想...
帝乙立嫡不立贤,帝辛穷兵窦武东夷,西周乘机起事得天下 喜欢商代历史的朋友们可能都会明白,本文的这个题目重出现的两代商王是商王朝的最后二代。帝乙和帝辛是父子关系。商王帝乙的长子叫启,因不是王后所生,叫做“庶出”,没有被立为太子,只叫做“庶子”。小儿子叫受,是王后所生,叫做“嫡子”。帝乙本想立启为太子...
帝辛继位后,商朝内部动荡不安,矛盾重重,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其一,神权和王权的矛盾。 商朝初期,国君虽掌握王权,但他们出于敬畏鬼神的心理,军政事务都会询问巫觋,以巫觋的结论为准。所以,当时巫觋的权威很高,就连国君都对他们颇为忌惮。 直到第20任国君盘庚在位时,为了巩固王权,才对巫觋进行打压。 到了帝乙在位时,...
《帝乙王朝》系列五:帝乙26年执政史,商朝崩盘前夜的暗流 ——五星聚箕:帝乙时期被掩盖的“亡国天象”引言:帝乙(?—前1076年),子姓,名羡,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文丁之子,在位26年(前1101-前1076)。他执政时商朝国势衰落,曾征伐盂方、岛夷等部族,晚年迁都至沬(今河南淇县,即朝歌)。其子帝辛(纣王)...
帝辛过人的才干引起了帝乙的注意,帝乙后来便决定将商王之位传于他。纣王的确要强于两位兄长微子启和微子衍,他没有微子启那般的柔顺,也没有微子衍那般的娇柔,相反,纣王在继位前后都表现出了一股英雄气概,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商王帝乙心目中的骄傲。
帝乙帝辛攻东夷之战 商朝晚期,国势日衰,东方夷人各部趋于强盛,“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后汉书·东夷传》),不断侵袭商统治地区,尤以活动于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的尸方(夷方)及江、淮之间的淮夷为甚,严重威胁商朝后方。约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商王帝乙、帝辛(纣王)相继对东方夷人展开了...
殷商传承到帝乙这一代,已经日渐衰落。帝乙有两个儿子,长子微子启,次子辛。帝乙没有将王位传给长子微子启,而是传位于辛,也就是帝辛,即我们常说的商纣王。正是因为帝乙舍微子启而传位于帝辛,才导致后面一系列足以令殷商灭亡的事件发生,如箕子被囚,比干被诛,微子启转投西周。可能,帝辛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地向...
一种说法是,帝乙是因为看重帝辛的能力和才干,而忽视了微子启的长幼和身份,所以传位于帝辛。这种说法认为,帝辛在幼年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气概和力量,曾经在飞云阁倒塌时托梁换柱,惊动了帝乙和群臣。 这种说法也符合《封神演义》中所述:“一日,帝乙游园,飞云阁有一梁坍塌,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因此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