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画,有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等方面的说法。所谓师造化,就是向自然界学习,向客观事物学习,尊重自然,效法自然或客观现实,从中获取艺术创作的素材。自唐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后,此论一统中国画画论之江湖,获得了大多数画者的认同。可是,时代在发展,在变化,师造化渐渐地成了部分画者思想的...
如果说“外师造化”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那么“中得心源”则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和核心。在张璪看来,自然之美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艺术之美,这一转化过程离不开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艺术家只有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审美观念等主观因素融入自然之美中,才能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2.1 心灵感悟...
李刚田先生曾经对古代印章三十例进行评改再创作,集中体现了他这种师古人而不拘泥的态度,在领会艺术传统精神的基础上,“胆敢独造”,把古人作品,变成自己创作的注脚。 这样不拘泥的创作态度,让李刚田先生在艺术上进一步探寻对自然状态的追求,在师古的同时,也注重“师造化”。造化,即指自然。自然不仅仅是山川...
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句至理名言,它深刻揭示了艺术创作与自然、心灵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句话出自唐代画家张璪的《绘境》,意指画家应以自然为师,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同时结合内心的感悟与体验,将外在的自然景象转化为内在的艺术表达。一、外师造化:以自然为师“外师造化”强调了对...
“师造化”是取法眼前实在之情境,在不完全根据以往结论的情况下发掘新的规律,主动创造出新的形式。画家“师造化”,可突破固定的程式,使绘画创作手段和内容不断延展,令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具备无限发展的可能。郭象注《庄子·齐物论》云:“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之境者也,故造化者无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
诟病四王绘画的人往往会拿宋元绘画来和四王做比较,他们认为四王比起宋元,在师造化这点上,隔断了与自然山水的渊源关系,变得缺少现实依据,变得程式化。他们未意识到,四王是沿着董其昌开辟的这条新路在走,他们绘画的兴趣点,和宋元人对待自然物象的态度已经大为不同。自然物象中的形象、结构、情态、生机,在四王...
“外师造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中得心源”是艺术的根本原则。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全面而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它同时也提出了艺术家既要深入生活实际也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春山瑞松图》 宋 米芾 蒋勋曾经说过“中国山水画当然...
在绘画上主张“师古人”的,强调临摹,主张“师造化”的人,强调写生;这是各执一端的论点,使一些人在绘画的基础训练上发生一些偏颇,后来慢慢弄清楚了,临摹是效法前人,吸收前人艺术经验,对技法的训练大有好处;而写生主要是“应物象形”,取法于现实物象,是解决艺术生活从实际中来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训练,“师古人”可...
师造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素材,注重观察和表现自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写生,可以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求独创:在传承古代和表现自然的基础上,寻求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方式。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艺术语言。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师古人可以提供传统绘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