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布二百】新莽钱币。青铜质“十布”之一种。铸于新莽始建国二年至五年(公元10一13年)。仿战国时期平肩方足平首布及“镜比当忻”布等币形铸造。面文篆书。钱有周郭,布首有穿孔背正中一竖线过穿或不过穿。般通长3.12一3.8、郭厚0.22--0.25厘米,重5—8.2克。陕西西安等地有出土。【幼布三百】...
布币之后,又出现了刀币、铜贝、圜钱等。由于最早的青铜数量货币——布币的前身,是原始数量货币——“钱”,所以此后出现的各类青铜数量货币,譬如刀币、铜贝、圜钱等,也被人们纳入或者“铜钱”的范畴。新绛大布 绛是地名(今山西运城市新绛县),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都。新绛大布是空首布。空首布是首部有孔的...
魏国布币是从三晋的空首布演变而来的,为魏国主要的流通货币,布币按照其形制又可分为桥裆布、方足布、锐角布。三晋布币从最早的原始布演变成为平肩弧足空首布,其中又可分为大型和小型两个阶段。进入春秋中晚期,又演进为耸肩、弧裆、尖足空首布和耸肩、平裆、尖足空首布。之后演变为斜肩弧足空首和平肩、弧...
一、平肩空首布 这种空首布上肩膀是平的,这个大家看上面的图片就能明显看出来的!所以这种钱就叫平肩空首布,这枚平肩空首布通长90毫米,重24克,上面有文字鬲。二、斜肩空首布 斜肩空首布文字有武,卢氏,三川釿等几种文字,因为钱上方是斜向下的肩膀,所以叫斜肩空首布,斜肩空首布通长88毫米左右。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1.布币 特点:布币形状如农具铲,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其形状象征着农业的重要性,材料多为青铜。使用:布币在战国时期的晋国、赵国、魏国等地流行,是当时主要的交易媒介之一。2.刀币 特点:刀币形状如刀,长度一般在10-20厘米左右,刀柄末端有孔,便于穿绳携带。铭文上通常刻...
早期有一种称为“空首布”的铲币,形状像一个顶端中空而凸起微型铜铲,但战国时主要流行的是“平首布”。春秋战国时的币制比较混乱,铲形的布币主要流行于三晋与郑卫一带。秦统一六国之后,统一币制,全国都使用圆形方孔的圜币为钱,“钱”字已经完全转变为货币名称了,不再指称农具。由于圆形钱币便于携带、...
比如早期布币的上端即首部,仍然保留有用来插木柄的銎并且还留有范芯,布币的首部因中空并呈銎状,所以被钱币界形象地称为“空首布”。但是,空首布因其原始体形上的一些先天缺陷,比如方形中空的首部、大而薄的形体,既不容易保持完整,又不便于大量携带或储存,限制了其货币职能的发挥。特别是随着商业的发展、...
因主要行于战国早、中期的魏国,又称魏布。一般圆裆,方足,有圆肩、削肩、聋肩、平肩等多种形制,并有有无外廓之分。背多平素,偶有背文纪地或背有外廓。“安邑一釿”桥足布 晚期方足布俗称“小方足布”,体型薄小。为半釿布钱。平肩、方裆、平足。小方足布是存世极多的先秦币种。“虞阳”小型方足布...
上篇说了春秋战国前的先秦货币上篇,今天就讲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与刀币。布币 布币,最早来源于农耕用具铲,因此也称“铲币”,其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战国两个时期。布币最早主要流行于春秋时期北方的黄河流域,早期的布币有装柄的銎,即空首,因此也称之为空首布。其到了战国时期,逐渐演变成无装柄的平首布,流行...
釿布大概是魏晋两国及其周边地区流通的一种货币名称或是货币单位,其形制大致分为方肩圆档方足和圆肩圆档方足两种,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对于“釿”字的涵义,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斤、铲同制,同财货,曾充作一般等价物,发展成为货币后,釿逐渐演变为重量单位,另一种说法认为“釿”为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