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死囚越狱》,布莱松不愧为电影巨匠。//@黄小邪看电影:剧情片中旁白voice-over:1.文学性(“黑色电影”)2.广播影响(如奥逊·威尔斯电影)3.性别(多为男性权威)4.叙事结构(多层)5.时态(追述)6.声音本身吸引力7.声音与身体分离神秘性(如《马布斯博士》)8.音画重合(如布列松《死囚越狱》 @黄小邪看电影 ...
布莱松是二十世纪独具匠心的电影大师,他不仅有着区别于同时代电影导演的独特创作风格,其作品和创作理念也对后世导演有着跨时代的指导意义.他的作品因凝练,普世的主题内容和极简,质朴的视听风格而意蕴隽永,他的电影观念也在一次次的表达中不断提炼升华,而贯穿始终的是其中浸淫的普世价值与人文关怀. 本文首先将布莱松放...
布莱松导演对于世界电影史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戈达尔曾说:“布莱松之于法国电影犹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乡村牧师日记》改编自乔治贝儿塔的日记体小说,小说在文学史上和本片在电影史上可能都是一个特例,它是对神职人员人性细腻的描述,而不是讲述牧师打着宗教的旗号来作恶的道貌岸然.从这部影片开始,布莱松得到了...
Film 泛指一切电影,可译作“影片”; Cinématographe 原是卢米埃尔兄弟对其发明的拍摄和放映一体机的称呼,后引申为电影艺术,被布列松拿来指他理想中的电影; 而cinéma 则指除此之外的一般的电影。 关键在于布列松念兹在兹的 cinématographe 一词。有译成”电影术“的,贴近该词原意,强调技术层面,但与布列松的意指...
一、坚决捍卫电影艺术纯粹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7160c01017kqi.html 在20世纪的法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历史上,罗贝尔·布莱松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1999年12月18日,法国文化事务部宣布了布莱松于当日在巴黎逝世的噩耗,法国总理里奥奈尔·若斯潘在获悉布莱松的死讯时向其家属表示哀悼,并称布莱松为“20...
罗伯特·布莱松是法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作为一名作者导演,布莱松坚守自己的艺术理念,他反对好莱坞电影戏剧化的表演方式,主张发挥电影语言本身的叙事,表意功能,他的电影因此具有了一种简约的艺术风格. 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布莱松的电影作较为全面的分析:第一章分析罗伯特·布莱松电影中两类突出的人物类型:囚困者和逃脱者...
逆风飞扬 独立寒秋——法国导演罗贝尔·布莱松与他的影片 法国导演布莱松以他特立独行的风格在法国电影史乃至世界影坛上享有盛誉。本文通过对《罪恶天使》《乡村牧师日记》《一个死刑犯的越狱》《巴尔塔扎尔的奇遇》《金钱》... 卜速 - 《大众文艺:学术版》 被引量: 1发表: 2011年 ...
文章从人物、镜头、声音三个方面对其代表作品《乡村牧师日记》进行分析,说明布莱松对于电影艺术的纯粹性的表现,解释其着力推崇“电影书写”的意义缘由。 关键词:电影书写 纯粹 模特 一流的心灵戏剧——人物分析 本片以非常冷静的角度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自我牺牲的殉道者形象,表现了忠于神职的乡村牧师的磨难以及忧虑,...
我生命中的电影的书评。法语中的“历史”与“故事”,只有一个S之差。戈达尔《电影史》法语原名就是双关语:Histoire(s) du Cinéma。 读特吕弗《我生命中的电影》中写布莱松部分时,被“你心的历史,一字一句都是我的历史”吓了一...
论罗伯特·布莱松电影中的间离效果 下载积分: 499 内容提示: 85 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布莱希特反对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理论与实践——他认为亚式戏剧通过“移情”使观众情感与演员、剧情合二为一,最终实现共鸣体验和情感净化,从而消弭了审美距离和观众的主观评判能力。因此,布莱希特提出“间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