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 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字义解释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自己也不要让别人去做。于:介词,在。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出自论语,是贤人的道德标准。出自《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拼音写法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英文写法 (1):Ethic of Reciprocity,Treat the othe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2):Do not do to ...
出处 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 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
出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于《论语》;《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直接出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直接出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的《颜渊》篇和《卫灵公》篇。在《颜渊》篇中,孔子对弟子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
出处:1.《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示例: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成语解释: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用于劝戒之语...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两个出处,出处1(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出处2《论语 ·颜渊》 :仲弓问仁。 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