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割据,指的就是东汉末年,由于朝廷政治腐败、天灾人祸频发,中央政府无力应对,只得将权力下放给地方州牧。这些州牧在掌握军政大权后,纷纷在地方上割据势力,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他们或联合、或兼并、或攻伐,彼此争斗不休,导致天下大乱,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具体来说,像董卓、曹操、袁绍、刘表等人,都是当时割据一...
曹操身为充州牧,因为把天子控制在手中,取得了政治上的合法地位。尽管汉朝天子的诏令已不再为地方诸侯所服从,但是,毕竟汉朝中央政府是当时唯一合法的政府,因此,曹操利用天子的身份,讨伐各地军阀,具有名正言顺的效果,可以吸引一部分士人参与到许昌的汉政府阵营中,即“挟天子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令士人”。曹操挟...
随着东汉王朝的兴衰更替,州牧割据现象逐渐浮现并日益严重。这一时期,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州牧们纷纷崛起,各自为政,形成了一种分裂割据的局面。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对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州牧割据现象的日益加剧,东汉王朝逐渐走向了衰败。内部权力斗争的激化,使得各州...
解析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 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 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 重臣出任,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 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此后,州 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 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 阀。 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 汉王朝的瓦解。
《两汉魏晋南朝州、刺史制度研究》中指出,东汉末年的州牧割据不仅是地方行政权力的重新分配,更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导致了中央政权的崩溃,进而催生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三国时期的形成与东汉末年的州牧割据有着密切的联系。刘备、曹操、孙权等人都是从东汉末年的州牧割据中崛起的地方势力。他们...
州牧制度的复兴,最终成为东汉末年朝纲动荡的一个关键因素。各州牧在割据中崛起,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刘焉、黄琬、刘虞等州牧的一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他们的崛起与沉寂,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而最终,州牧制度的复兴,也成为那个时代的终结之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汉灵帝...
典型的像唐末那“藩镇”,清末的“团练”,最早这么干的是东汉末年汉灵帝搞的“刺史改州牧”。东汉末,天灾人祸一个接一个,汉灵帝把刺史变作州牧,想让地方政权稳当些,把地方危机给除了,可没想到,这倒弄出个地方诸侯各自占块地的局面,让东汉政权垮得更快了。接下来咱简单说说州牧制度咋就造成地方割据,...
州牧制度之所以会导致军阀割据,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下,各地方之间在经济上少有往来,整个国家结构松散,太平年间还好,可一到乱世,叛乱独立割据便难以遏制。以东汉为例,按照当时的人口规模、经济条件,一个县的独立武装力量不过几千人,一个郡最多十几个县。以一个郡的实力,想搞独立难度很大,即使胆大独立,...
但是节度使制度和州牧/刺史制度的第三个异同之处也就应运而生了——汉朝的州牧制度,并未存在多久就被三国所取代;而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则稳定地存在了一百多年。 有关节度使制度为何能存在一百多年的问题,基本可以写一部专著,在此我们不多做展开。我只提醒诸位注意一点——唐朝的藩镇和汉末的各个州可不一样,他们也...
不过要明确一点,刘秀改州牧为刺史是为了中央集权,而由赋予刺史不同于前汉刺史权力的目的也是为保障朝廷大权的集中。 东汉末年割据的形成 从汉武帝到光武帝一个半世纪的刺史与州牧演变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州牧拥有行政权力之外的军事大权,这是与刺史的重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