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军阀割据已是呼之欲出。于是在中平五年(188年),汉室宗亲刘焉(刘璋之父)建议改“州刺史”为“州牧”。与“州刺史”相比,“州牧”不仅可以直接管辖属下郡县,更重要的是拥有独立的统兵权,几乎是为军阀割据量身订造的官职。所以在“州刺史”改为“州牧”之后,东汉朝廷对地方的控...
州刺史和州牧的区别:1,先是官秩,刺史是两千石{或者叫“真两千石”——太守也是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两千石高一级{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2,州中有刺史就没有州牧,反之亦然,州刺史在本州岛晋升为州牧是很常见的;3,刺史是州的常设官,但州牧不是,所以不一定每个州刺史都能晋升...
历史课本提到东汉末年刺史改州牧时,常有类似这样的说法:“东汉朝廷为镇压民乱,于一八八年接受刘焉的建议,提升部分州刺史为州牧,同时赋予民政和军政权力,导致后来的方镇割据。” 我以前读书总是充满疑问:曹操是兖州刺史,刘表是荆州刺史,他们明明也统治一州,也有军队,这样刺史和州牧真的有差别吗? 要回答这问题,我们...
所以在“州刺史”改为“州牧”之后,东汉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基本丧失了。而“州牧”也成为评判汉末某个军阀是否为“一等群雄”的标志,比如刘备跻身汉末群雄的标志就是得到了陶谦让给他的“徐州牧”。
与“州刺史”相比,“州牧”,州牧不仅拥有独立统领军队的权力,而且还可以直接管辖所属地。几乎是为军阀割据量身订造的官职,在改了制度之后,此时州刺史的性质已经完全改变,东汉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基本上就丧失了,形成了军阀首领的官职。所以州牧和州刺史的性质完全不同,后来也就变成了三国时期判断一个人是否成为...
到了后来,因为太守权重,朝廷于是又把数郡合成一州,把天下划分成十三个州,每个州派一个监察官,这个就是刺史。刺史最开始只是一个流动性的职务,到了汉末,变成了常设机构。 再到后来,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刘焉建议“废史立牧”,在郡太守之上废除刺史,州牧是名正言顺的封疆大吏,又管军,又管民,有管官,自然也是郡守...
解析:牧与刺史这两个官职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者职能基本相同,有时候容易引起混淆。牧之一职,起源极早。传说舜时置天下为十二州,设立州牧,一称州伯,牧在这里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各个州的行政长官。夏代天下为九州,也有州牧,职能同舜时。到了商周两代,牧也还是地方长官,季就曾担任牧师...
名义上,刺史是中央外派地方的监察官,州牧是地方长官。在官秩上一小一大,但在权利方面,已经差别不大了。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刘宏采纳宗室出身的太常刘焉的建议,开始改刺史为州牧。彼时,汉灵帝最先在益州、幽州和豫州设置了州牧,史称“朝廷遂从焉议,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以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东海刘虞为幽州牧。”那么,问题来了,东汉十三州,汉灵帝为什么最先在益州、幽州和...
三国时代州刺史和州牧..刺史是监察官员,待遇级别低,除非在任命书上特别说明“两千石“外,一般和县令一样,600石。州牧在东汉末年之前属于不常设职务,却是一州军政长官,比之刺史更重。中平五年,刘焉上书说四方不平,刺史权轻,请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