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崖门海战场文化旅游区是我国较早以古代海战为主题的大型旅游区,是中国四大海战之一—崖海大战的发生地,是广东境内的皇帝行宫遗址,素有“广东故宫”之称。700多年前,宋元两军在这里上演了一场震古烁今的大海战。双方共投入兵力多达20多万、1600多艘战船和1000多艘民船,历时23天,战况异常激烈,并由此牵扯出中国...
崖门海战后,张弘范在崖山勒石“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2个大字以纪功,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御史徐瑁在奇石处凭吊南宋忠烈,见张弘范刻字,心有不忿,命人除去,意欲改刻“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陪同大儒陈献章却认为南宋覆亡,忠臣义士赴难者十数万,不独陆秀夫,宜书“宋...
崖门海战不仅是南宋灭亡的标志,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的灭亡使得元朝成为了统一中国的政权,结束了南北对立的局面。然而,元朝的统治并未能长久,因其统治政策和民族矛盾引发了多次反抗,最终在1368年被明朝推翻。此外,崖门海战的悲壮故事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了忠诚与牺牲的象征。陆秀夫和张世杰的英勇事...
1279年3月19日,南宋宰相陆秀夫率领着末代皇帝赵昺在崖门海战中,面对元军的强大压力,最终选择投海自尽,结束了南宋政权的历史。崖门海战(古文作“厓”,今中国大陆多作“崖”,港台则续用“厓”),是南宋末年宋军与元军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也是南宋灭亡的关键事件之一。这场战役的发生地点位于广东新会的崖门...
元宋决战之崖山海战 1279年宋元崖山海战爆发,历时二十余天,崖山海战最终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自尽,十余万军民投海殉国而终。一、军民抗争 1276 年初,元军兵临临安,虽然张世杰、文天祥等主战派力主抵抗,但以谢太皇太后为首的投降派早已吓破胆,对抵抗失去兴趣和最终的耐心,明里支持抵抗,暗中却遣使求和。一...
崖门海战又称崖山海战,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门水域进行的大规模海战。崖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是珠江八大出海之一。东是崖山,西是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又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名崖门。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挥兵南下,攻陷南宋京城临安。逃离的宋宗室...
崖山海战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残余势力的存亡。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少帝赵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
最后的海战:崖门的悲歌 在南宋的历史长河中,崖门海战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闪烁着忠诚与悲壮的光辉。这场发生在1279年的战役,不仅是南宋的最后一战,也是一个王朝悲剧的终章。当时,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已在元军的铁蹄下沦陷,幼帝赵昺被拥立为傀儡皇帝。张世杰和陆秀夫等忠臣不甘心南宋的覆灭,决定带领残余的...
崖山,位于如今的新会崖门镇以南,是潮汐涨退的咽喉要地,因其地形如同闸门,故得名崖门。这场海战,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投海自尽,无数忠臣义士紧随其后,据传有10万军民以身殉国。崖门一役,元朝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早在1276年,元军攻破襄樊,直逼南宋首都临安。面对强敌,南宋求和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