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魏书·崔浩列传》)。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国史”案是北朝最大的政治事件。 位极人臣的崔浩被族诛的官方解释。崔浩负责修撰国史时太过于“直书”鲜卑早期的历史,甚至不避讳早期鲜卑屠城和叔嫂之间乱伦的事迹。引起了朝堂上已经接受了中原文化习俗鲜卑贵族的激烈抗议。但是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就杀掉朝廷大臣并掀起窝案,处理了这么多人就有些勉强了。 太武帝拓跋...
🌟关于历史书写,书中提到了崔浩国史案。一般认为,崔浩连同数个大族被诛是因为他在修史时太过秉笔直书,记录了许多拓跋家的“丑事”。但崔浩并非书呆子,他修国史是为了取悦太武帝,当时也确实得到各界赞赏,并要篆刻石碑。所以,崔浩修史的内容并无不妥。有学者认为,给崔浩惹下大祸的可能是他十几年前所修的三十...
崔浩于是招募工匠将国史刻于石碑之上,并列于路旁,供往来者驻足诵读。因国史直书拓跋先世隐秘之事,引发舆论沸腾。崔浩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被拓跋焘下令诛杀,并惨遭灭门、株连五族,受死者百余人。“崔浩国史案”的直接原因是崔浩修史“尽述国事,备而不典”(《魏书·崔浩传》),背后反映的是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
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国书》事件。元嘉十六年(439年),拓跋焘命崔浩主持续修国史。拓跋焘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名叫《国书》。而崔浩又把《国书》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还营造了一个《国书》碑林。 由于《国书》秉笔直书...
太原郭氏,是崔浩的妻族,国史案中,同罹惨祸,郭妻王氏信奉佛教,经常诵读佛经,而崔浩则信道教,见丈母娘王氏经常诵读佛经,愤怒地烧了王氏手中的佛经,扬灰于厕所中,这从侧面反映了崔浩冷酷无情,以己之所好否定别人的爱好,即使是亲人也一样,李顺的被害,也见崔浩的冷酷,崔浩身死族灭,崔本身的性格占有很大的原因,...
有一次,世祖因为谋反的事十分气愤,命高允草拟诏书,一百二十多与国史有关的官员都夷灭五族。高允犹疑不决,不忍草诏。世祖一再催促,他又再见觐见世祖,冒死谏说:"崔浩之案牵连如此之广,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若仅因国史一案,他们是罪不至死的。" 世祖大怒,命武士拘捕高允。恭宗下拜求情,世祖才说:"...
崔浩是北方汉族名门,当时,北魏政府,要获得北方的统治权,就要拉拢当地的名门士族,给政府做代言人,就像东晋皇帝与王导 ,去南方(江左),要对东吴旧人,做出承诺,使得,他在异地建立政权。当时,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号称北方四大家族,对其北魏政府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竭尽全力的汉化,以促进文化的统一,减少战争的机率,加...
公元450 年,北魏宰相崔浩因编写国史涉嫌讥讽皇族下狱。太子拓跋晃忙派人保护老师高允。次日,太子欲带高允面见魏主拓跋焘请罪,称高允谨小慎微且地位低下,望赦其死罪。魏主问《国史》是否崔浩所写,高允如实陈述自己与崔浩共同撰写及具体分工。魏主怒,太子圆场称高允所言不实,皆崔浩所为,但高允坚持真话。魏主感慨高...
事后看崔浩着手恢复兴阀制度而引起和鲜卑贵族的矛盾和崔浩本人恃宠而骄,逐渐跋扈才是国史案牵连颇多的最重要原因。作为操刀手的拓跋焘本人中年后也陷入了鲜卑人反复无常,动则杀人的状态。可能是拓跋家族遗传的神经方面疾病,和李唐家族的高血压病一样。君王经常中年犯病,一旦冲动杀起人来毫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