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峨眉山,金顶固然壮观,但山腰与山脚的古寺庙才是这座山的灵魂所在。其中,伏虎寺内隐藏着一座独特的铜塔——圣积寺宝塔。📜 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这座宝塔原为圣积寺所有,但近代寺庙已不复存在,塔身便移至伏虎寺内。塔身八面,通高近六米,共有十三层。正面设有塔门,门上刻有“风调雨顺国...
峨眉山圣积寺,之所以名震一时,盖有寺、有楼、有钟、有塔,更有魏鹤山的“峨峰真境”题字。 寺名“圣积”,或建于北宋,陈文烛《游峨山记》中有“读宋英宗御制别山碑,别山者开山寺僧有经行者”。 楼名“老宝”,一名“真境楼”,或建于南宋,创建人为慧宝禅师。康熙《峨眉县志》记载:“老宝楼寺为高僧慧宝...
峨眉山,这座佛教圣地,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珍宝而闻名遐迩。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不仅风景如画,还拥有众多珍贵文物。其中,圣积寺铜塔作为峨眉山的另一镇山之宝,虽然低调,但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圣积寺铜塔原存于峨眉山的第一大寺圣积寺内。随着圣积寺的废毁,铜塔几经辗转,最终在1982年落户于伏虎...
该记云:“五里许为圣积寺,寺前为老宝楼,有宋魏了翁书‘峨眉真境’四字,至今悬于额。”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宗沐侄,临海城关人,人文地理学家。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任四川参议,作《游峨眉山记》。其中云:“圣积寺左重...
民国时期的峨眉山圣积寺老宝楼 其四、“高泰叔嘉定府任上”说。 高泰叔,字才卿,四川蒲江人,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明代胡广《胡文穆公文集》中的《明故归德府君夫人高氏墓志铭》云:“五世祖泰叔,登宋庆元丙辰进士第,仕至中奉大夫,知嘉...
黄大受《峨眉风光》中“圣积寺的晚钟”一目记述,“相传宋魏了翁题了‘峩峯真境’四个字”。易君左《峨眉天下秀》一文介绍“圣积寺”时,说:“在魏了翁书额的老宝楼中,悬着一个八卦铜钟。”周传儒《峨眉山》一文,介绍:“至圣积寺,登老宝楼,看铜塔铜钟”,“又有真景楼,书‘峨山真境’四字”。刘上熹《峨眉...
“圣寺晚钟”的绝妙景观,在清人谭钟岳的诗中得到了生动描绘:“晚钟怒撞一声声,古寺犹传圣积名;纵令凡情蔽塞极,也应入耳觉心清。”深藏于峨眉山间的古寺,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扬的钟声而声名远扬。每当夜幕降临,钟声响起,仿佛能洗涤人们心灵的尘埃,使人顿觉心清神爽。清人王日曾也在其《巨钟》一诗...
峨眉山圣积寺的老宝楼,这座始建于宋代的钟楼,一直是峨眉山的一处胜景。楼阁门上悬挂的“峨峰真境”大匾,是南宋书法家魏了翁的真迹,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依然熠熠生辉。魏了翁,这位南宋时期的教育家、理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其书法艺术造诣深厚,这一手迹更是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明万历时,关于魏了翁“...
峨眉山圣积寺铜塔 圣积寺铜塔又称“华严塔”,铸于明万历年间,原位于峨眉县南门外五里圣积寺后殿内,1959年曾运往重庆计划熔毁,幸而未成,1964年移至报国寺,1982年移至目前所在的伏虎寺塔亭内。 铜塔主要由须弥座、覆钵式塔身和十三层楼阁式塔身组成。 须弥座平面成“亞”字形,下半部已残,束腰四角原有力士承...
峨眉山伏虎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积寺铜塔全国最大的铜质佛塔 #古建筑[超话]#http://t.cn/z8UWvSh #龙龙的尘兜##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