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屠格涅夫见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被视为“欧化”的知识分子,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制度。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中文译名)共同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到了别林斯基的好评,此后二人建立了深厚友谊。在这...
经典重读 | 陀思妥耶夫斯基口中的“俄罗斯语言的巨匠”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之一,主要作品有《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对旖旎的大自...
屠格涅夫在小说中反映了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在“贵族之家”的温室里培育出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这一悲剧的实质已经“不在于必须与自己的软弱无能斗争,而是因为”“与一些概念和道德规范发生了冲突。与这些概念和规范相抗衡,确实连那些坚决果断、勇敢大胆的人都会感到可怕。”(杜勃罗留波夫)《贵族之家》异...
屠格涅夫(1818~1883年),全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出身俄国贵族家庭的屠格涅夫,自幼厌恶农奴制度。勤奋好学的他15岁进入大学,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文学、哲学、历史等专业。回国后与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成为挚友。屠格涅夫从大学时代开始文学...
屠格涅夫的作品有《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前夜》、《阿霞》、《多余人的日记》、《村居一月》、《傻瓜》、《烟》、《处女地》、《贵族之家》。 拓展资料: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СергеевичТургенев,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19世纪俄国批判...
1845年,屠格涅夫不惧母亲的反对和周遭的非议,甚至辞去内务府办公厅十品文官的职务,毅然决然离开沙皇统治的俄国,经由伦敦、柏林一直追到距巴黎东南六十公里的库尔塔弗内尔。在维亚尔多庄园里,两人终于重逢了。在这段岁月中,屠格涅夫白天写作,晚上去拜访波利娜一家。她外出时,屠格涅夫经常一天写好几封长信向她...
作为俄罗斯文学的两位伟大的人物,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间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嫌隙。作为同代作家,屠格涅夫曾是托尔斯泰文学之路的引路人,而最终却因为阶级立场的不同而走向分裂。有史可考的记录是1861年5月的一天,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应邀来到作家朋友费特的庄园做客。期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使得两位伟大作家的关系...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
1838年,20岁的屠格涅夫来到了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就是在德国,屠格涅夫结识了两位后来对他本人,乃至整个俄罗斯都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一位是比他大六岁的赫尔岑——就是后来著有《往事与随想》的赫尔岑。此时的赫尔岑因为常组织政治活动并言论过激而被逐出俄国,正在德意志侨居。另一位是比他大四岁此时也侨居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