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遗址史前水坝距今约5100年至4900年,通过对熊家岭、郑畈两处水坝的解剖性发掘,证实为迄今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是古人治水文明的结晶。智慧的屈家岭先民发明了原始的“加筋工艺”,他们将植物根茎裹上淤泥后再进行堆筑,使坝体加快固结,不易崩塌,也由此让水坝的生命延长到难以置信的长度。2023年,考古队...
记者4日从湖北荆门举办的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专家现场会上了解到,经过近3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新发现多组规模庞大、因势而建的水利系统,为考察史前水利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12月4日拍摄的熊家岭水坝遗址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
12月4日,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专家现场会上发布了荆门屈家岭遗址考古新发现。经过近3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新发现多组规模庞大、因势而建的水利系统,为考察史前水利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屈家岭遗址发现最早的水利系统,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最初被动地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地控水用水,部分实...
屈家岭遗址史前水坝距今约5100年至4900年,通过对熊家岭、郑畈两处水坝的解剖性发掘,证实为迄今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是古人治水文明的结晶。 智慧的屈家岭先民发明了原始的“加筋工艺”,他们将植物根茎裹上淤泥后再进行堆筑,使坝体加快固结,不易崩塌,也由此让水坝的生命延长到难以置信的长度。 2023年,考古队会同...
屈家岭遗址史前水坝距今约5100年至4900年,通过对熊家岭、郑畈两处水坝的解剖性发掘,证实为迄今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是古人治水文明的结晶。 智慧的屈家岭先民发明了原始的“加筋工艺”,他们将植物根茎裹上淤泥后再进行堆筑,使坝体加快固结,不易崩塌,也由此让水坝的生命延长到难以置信的长度。 2023年,考古队会同...
光明日报武汉12月5日电 记者王建宏、张锐 通讯员李慧敏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近期取得了重要收获。其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建的考古队,会同航测、年代学、环境考古的专家,经过系统勘探和多地点解剖,新发现熊家岭、郑畈等多组史前水利系统。熊家岭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
来源: 央视网 2023年12月06日 10:36 内容简介 荆门屈家岭遗址史前水利系统 新闻栏目推荐 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 新闻直播间 新闻1+1 朝闻天下 CCTV-1综合 CCTV-2财经 CCTV-3综艺 CCTV-4中文国际 CCTV-5体育 CCTV-5+体育赛事 CCTV-6电影 CCTV-7国防军事 CCTV-8电视剧 CCTV-9纪录 CCTV-10科教 CCTV-11...
屈家岭遗址史前水坝距今约5100年至4900年,通过对熊家岭、郑畈两处水坝的解剖性发掘,证实为迄今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是古人治水文明的结晶。 智慧的屈家岭先民发明了原始的"加筋工艺",他们将植物根茎裹上淤泥后再进行堆筑,使坝体加快固结,不易崩塌,也由此让水坝的生命延长到难以置信的长度。 2023年,考古队会同航...
早期坝的年代范围为距今约5100-4900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且明确的大型水利设施。郑畈水利系统位于屈家岭遗址群西南角,目前已确认水坝、蓄水区和溢洪道。郑畈水坝亦属土坝,为连接南北两端垄岗而营建的人工设施,解剖性发掘表明,坝体堆积仅一期,其建造工艺、构筑方式、堆积特征与熊家岭水坝早期坝体高度一致,年代与熊...
在屈家岭遗址新发现的多组史前水利系统中,熊家岭水利系统规模庞大,由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现存坝顶高约2米、宽约13米,坝底宽约27米,南北长约180米。水坝东侧为蓄水区,西侧为灌溉区,溢洪道位于蓄水区的北部缺口处,呈南高北低的走势,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建设理念。为何会在此地多次多处修建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