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 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 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 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 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 一般人心目中,是...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所作《蝉》,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重点字词解释: 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未之经芝...
1、原词欣赏: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作品简介:《虞世南·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作者通过对蝉清脆叫声的描述,继而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虞世南眼中的蝉。蝉作为一种常见昆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殖方式是卵生,有性生殖B. 蝉蜕是其幼虫的外骨骼C. 蝉的发
《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懒人李雪峰于20210628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61.3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硬笔】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唐诗鉴赏辞典】特辑|《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 115 -- 3:43 App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唐诗鉴赏辞典】(3)《秋夜喜遇王处士》唐·王绩 137 -- 2:14 App 【圣教序】(二十五) 50 -- 6:51 App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吾富有钱时》王梵志 【唐诗鉴赏...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整首诗看似在写蝉,其实是诗人借蝉自喻,表现出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故答案为:(1)jiè ...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翻译: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2、原文:《蝉》【作者】虞世南 【朝代】唐 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这句诗的意思是蝉栖息在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得很远,并非是借助秋风的力量。诗人借蝉居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人的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外在的力量就能声名远扬。所以,本句诗描写的动物是“蝉”。 故选A。反馈...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垂着触须饮着清清的露水,长鸣声从疏朗的梧桐树中传出来。栖居高处声音自然传得很远,并不是因为借助了秋风的传送。这是唐代诗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托物(蝉)寓意的小诗,颇为后人所称赞。诗人虞世南以蝉喻君子,表面上写蝉的形状和栖高饮露的生活特性,实际上处处蕴含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