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俗称菜蛾、吊丝虫、方块蛾、小青虫、两头尖等,属鳞翅目,菜蛾科,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各省蔬菜栽培区均有发生,以南方菜区为重。寡食性,主要为害大白菜、花椰菜、萝卜、包心菜等,其次是青菜、小白菜等。其繁殖力强,世代周期短,小菜蛾成虫具有趋光性,昼伏夜出,白天多...
小菜蛾偏好在粗糙叶片取食及产卵,因此叶片光滑的十字花科蔬菜品种有利于趋避小菜蛾。(3)避免同一品种的蔬菜连续种植,建立科学的轮作制度。 物理防治 (1)依据小菜蛾成虫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可每公顷设置1~2盏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以波长为320~400 nm的光源及灯...
根据区蔬菜病虫测报点调查,结合作物生育期和天气预报综合分析,预计本区春季小菜蛾、菜青虫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 一、发生情况 (一)小菜蛾 1、成虫诱测 灯诱始见3月12日,比去年晚5天,截止4月25日今年平均单灯累计诱蛾59头,是去年同期(85头)的69.4%,是近三年同期(72...
此外,选择叶片光滑的抗性品种也至关重要,因为小菜蛾更倾向于在粗糙叶片上取食和产卵,而光滑叶片的十字花科蔬菜则能有效趋避小菜蛾。(2)物理防治利用小菜蛾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每公顷可安置12盏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实验证明,波长为320400nm的光源及灯泡底部离地面约1m的诱虫效果最佳。同时...
小菜蛾抗药性强,由于长年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大量杀伤天敌,小菜蛾为害日甚一日,并且很快对各类化学农药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上世纪90年代年许多地方面对小菜蛾猖獗,无药可治。由于发生面积大,为害时间长,防治困难,小菜蛾逐渐取代菜青虫而成为蔬菜第1号害虫。主要为害甘蓝、紫甘蓝、青花菜、薹菜、芥菜、花椰菜、...
小菜蛾,这种鳞翅目菜蛾科的昆虫,虽然体型微小,但对蔬菜的危害却不容小觑。以下是关于小菜蛾的详细介绍: 形态特征 🐛 成虫:小菜蛾的成虫体型非常小,体长大约6-7毫米,翅展12-15毫米。它们的触角呈丝状,前翅中央有黄白色的三度曲折波纹。静止时,两翅叠成屋脊状,黄白色部分合成三个连串的斜方块。
小菜蛾的为害盛期因地区而异。在东北和华北地区,5月至6月以及8月至9月是其主要危害期,且春季的危害程度通常重于秋季。而在新疆,7月至8月则是其危害最为严重的时段。至于南方地区,3月至6月以及8月至11月是其主要的发生盛期,且秋季的危害通常超过春季。> 生活习性描述 小菜蛾凭借其独特的昆虫特性,在...
在每20至30亩的范围内,悬挂一盏杀虫灯,这样能够有效诱杀小菜蛾、夜蛾类害虫、小地老虎以及金龟子等害虫。同时,采用20目的防虫网进行覆盖,可以阻隔小菜蛾和菜青虫的产卵,从而保护十字花科蔬菜免受其害。 此外,每亩田地可以悬挂一个小菜蛾性诱捕器,用于诱杀成虫,或者在连片种植的区域,每亩使用30至40根小菜蛾性...
在幼虫期用特定药剂喷雾防治,需交替用药避免抗药性,喷药应在晴天上午或阴天,着重叶背面。需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以防止小菜蛾产生抗药性。最佳喷药时机为晴天上午或阴天,且空气温度不低于15℃。喷药时,应着重喷洒叶背面,并在采收前7-10天停止用药,以确保蔬菜的安全。
小菜蛾的适宜发育温度范围在20℃至30℃之间。到了第二年的3月,蛹会羽化成成虫。这些成虫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受到惊扰时会在株间进行短距离飞行。成虫的产卵期可持续10天,平均每只雌虫可产卵约200粒,这些卵多产于叶背的脉间凹陷处,以散产或数粒聚集的方式存在,卵期一般为3至11天。幼虫共分为4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