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山颂》在结体上也很有特色,大多字形偏长,重心较高,下半部时见散开,而左右两角又时有偏移,加上横画的运用或上斜,或下倾,从而形成了平中出奇,稳中有险的生动笔致,其妙在有意无意之间。 《封龙山颂》用笔圆润似《石门颂》,但外形方硬过之;笔划瘦硬险峻似《礼器碑》,但朴厚遒润过之。所以它兼有二者...
封龙山颂,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又称“封龙山碑”,刻于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十月,原在河北元氏县王村山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被元氏县知县刘宝楠访得,在移置城内薛文清祠时被运工裂为四块(一说三块)。至20世纪下落不明。 无额无穿,碑文15行,每行26字。记...
名家临古——赵之谦临汉隶《封龙山颂》四条屏 赵之谦(1829年8月8日 -1884年11月18日 ),汉族,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huī)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与吴昌硕、厉良玉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
封龙山颂,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又称“封龙山碑”,刻于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十月,原在河北元氏县王村山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被元氏县知县刘宝楠访得,在移置城内薛文清祠时被运工裂为四块(一说三块)。至20世纪下落不明。 无额无穿,碑文15行,每行26字。记述常山相蔡爚、长史沐乘等修祠祭祀封龙...
在众多的汉隶碑刻中,《封龙山颂》虽出土时间较晚但风格可谓独树一帜。清代方朔跋曰:“《封龙山颂》字体方正古健,文尤雅伤,确是东京人手笔。”东京便是现今河南洛阳,时为东汉都城,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诸多名碑皆出于此。《封龙山颂》碑刻形制上并无汉代碑刻中常见的额、穿,其书法风格却类兼有...
《封龙山颂》,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亦称“封龙山碑”,是东汉时期的一方重要碑刻,其创作背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正值东汉王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在这一年的十月,常山国相蔡爚与长史沐乘等人,为了祈求国富年丰,决定修缮位于河北元氏县王村山下的封龙山祠,...
东汉《封龙山颂》拓本_高清大图(全28页)全拓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封面
“汉南三颂”与《封龙山颂》虽分属不同载体与功能,却共同诠释了汉隶“古质今妍”的双重面向。一、“汉南三颂”与《封龙山颂》的比较研究 1. 创作年代与背景 东汉摩崖刻石是中国书法史与交通史的重要见证,其中“汉南三颂”与《封龙山颂》作为隶书艺术的典范,既展现了汉隶的成熟风貌,又因地域、功能及审美...
方正劲挺——东汉刻石《封龙山颂碑》高清完整版 导读 《封龙山碑》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是东汉重要文物。刻于公元164年,记载地方官员主持祭祀山神、修缮祠庙事迹。《封龙山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期作品,特别有特点。它的字写得很规整,笔画粗壮有力,带着典型的汉代隶书风格。与《乙瑛碑》《礼器碑》相比,笔画...
《封龙山颂》是刊刻于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十月的一方碑刻,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又称《封龙山碑》和《封龙山之颂》等,无撰书人姓名,隶书。原在河北元氏县王村山下,已下落不明,现有重立碑存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双龙寺。有拓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封龙山颂》无额无穿,碑文15行,每行26字,记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