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空言说最简单解释 “对空言说”是一个成语,其字面意思是指对着空旷之处说话。这种表达通常用来形容以下几种情境: 无人倾听:当某人独自在空旷的地方说话时,周围没有人可以听到或回应他。这反映了说话者可能感到孤独、无助或被忽视的情绪状态。 白费口舌:由于没有人听,所以说话者的言辞和努力都显得徒劳无功。这...
在谈及《斐多篇》(Phaedrus)时,彼得斯写道:“吕西阿斯的演说对他自己而言只是一次修辞演练,或许还是为他强悍辩才打的广告,其内容有意与常识相抵触。”说来奇妙,这竟也是笔者对《对空言说》的第一印象,或说疑虑:彼得斯将往往被看作更好、更公平的传播方式的“对话”作为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否也是“有意与常识相抵...
简介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又独一无二的角色。《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展开短评 打开App写短评 大米2017-06-08 10:44:22 2017年3月。北大复试前。 183安提戈涅2019-04-05 16:29:52 近期最佳。概念绵密、阐释幽深,涉及...
评彼得斯的《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 一、阅读缘起《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较早一版是由何道宽译著的《交流的无奈:传播的思想史》,无论是“交流的无奈”还是“对空言说”都立场鲜明地传递出交流必然存在阻力。该书出版后次… dazzling的小傲娇 《对空言说》第2期:从黑格尔的交流观一窥真实性的困境 大家...
对这些非语言符号而言,“对话”是蹩脚的描述模式。苏格拉底的传播视野偏向传播者。在他看来,交流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呵护并培育种子,而不在于关注接受种子的人对这个过程有何贡献。耶稣提出的则是强调受者的传播模式,因为播种者对种子的“收获”是无法控制的。【接下来《斐德罗篇》的讨论我觉得很难理解,复杂而充满...
《对空言说》全书结构:从内容上看:分为:传播的公共性与私人性:从古代到启蒙运动; 19世纪的传播哲学与传播政治; 20世纪关于传播的梦想和焦虑; 从论证结构上分为破(从文化、技术和科学的角度对“心灵融合”的传播观念的源流进行梳理和评价;时间跨度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到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再到科学...
“同样,对黑格尔来说,”自我“并没有特别的通道来了解其自身;它仅仅是在事后才能发现自身,或者仅能从另一个自我中发现自身。而且,这”另一个自我“必须是对前一个”自我“已经作出了认可。自我与他者都置身在同一客观和公开的东西之中,并都凭直觉相互感知对方。这种东西就是”精神“,精神正是由这种中间性构成的...
与人共同存在(being)对我们的生存(existence)而言是基本的。我们要成为人,就必须是语言的和社会的。言语(speech)能使我们彼此的关系明确。但是,对海德格尔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根本不存在所谓失败的问题,就像人不可能停止栖居于社会中和语言中一样。在我们开口说话之前,我们就已经由于共同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本期我要向大家推荐的,是约翰·杜翰姆·彼得斯的著作——《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 相比于前几期给大家介绍过的《他者的消失》和《娱乐至死》,这本《对空言说》实在算是难啃,无论从篇幅还是从可读性的角度来看,要读完它都不容易。整整两个月,我从图书馆借了又还、还了再借才终于读完。说实话,该书探...
爱是对空言说,不求回答——《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笔记(5)这本书的第四章有以下主题: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