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敬认为《无妄》之“眚”,《系辞上》之“观”“象”作为羲文遗留下的思想资源,其形成时间远早于佛教相应的“空目捏华”“幻、梦、泡、影、露、电”“人、我、众生、寿者”等观点,二者义理相似之处显为佛教对儒教袭取(有时佛教窃取儒教义理来阐述不同观点,...
朱子理学对佛教的批判 朱熹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与佛、老不同,就在于正统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其精粗隐显体用浑然,莫非大中至正之矩,而无偏倚过不及之差”(《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其中既蕴含着“合乎义理之宜”的高明的思辨与实践智慧,也蕴含着极为深沉的德性。佛、老则多流于义理的玄谈...
”(《王阳明年谱》)“种性”是佛教唯识学用语,耿宁指出“种性”为“在第八识(最深的心识,‘种子识’)中原初存在的(‘天生的’)向善之秉性(‘种子’)”(《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王阳明领悟到,人的爱亲之心萌发于孩提时期,是天赋予人的本性。人若舍弃了孝,等于丧失...
也就是说,代表中国传统佛教主流的太虚一系,最终也对最具中国特色的几个宗派持有温和的批判态度。 现代中国佛教的批判反省态度,在日本学界也有明显的表露。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位日本佛教学者,驹泽大学松本史朗和衤夸谷宪昭,引发了所谓“批判佛教”的争论。这场讨论反响热烈,1993年“美国宗教学会”年会专门为此安排了...
王阳明对佛教的两点批判,你会怎么看? 王阳明一生当中“立功”、“立德”、“立言”,被称为真三不朽,千古完人,地位排在孔子之后,悟道之前学习过很多东西:朱熹的儒家、老子的道家、佛陀的佛家,最后回到了儒家的圣贤之学。经过亲自修习后,他觉得只有儒家是适合大众修习的,其它的都被不同程度诟病。特别是佛家,在《...
齐泽克对佛教的批判来源于《事件》的第三部分,他反对当下西方盛行的佛教文化,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将其比作另外一种极端对立的科学理性主义。我们今天来分析下齐泽克的批判是否理由充分。我可以先透露下,齐泽克批判的是作为本体论的佛教,也就是把佛教当成了一个逃离当下现实借口的虚无主义,这是一种资本剩余物,刺激下走...
王阳明对佛教的批判:佛氏不著相,其实著了相 宋明时代的理学家有一个共识,认为佛教的出世主义违背了儒家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是典型的“不忠不孝”,不可以治天下。这个看法,从唐代的韩愈开始,经“宋初三先生”,到二程朱熹,至于王阳明,基本没有异议。 1、悟二教之非 ...
人们总结当时的斗争,将对佛教的质疑集中在六个方面,分别是: 第一,经说迂诞,大而无征。 说明:六道轮回,在逻辑上说不通;在科学层面,无法验证;在理性层面,谁去划分六道,比六道本身更重要。 第二,人死神灭,无有三世; 说明:佛说“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即包含着没有轮回主体,不存在所谓“六道”,更加无所...
●现代中国对佛教的批判与反批判 20世纪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是在不断的反省中渡过的。高僧大德、佛教学者,始于对宋元以降佛学传统的检讨反省,继而对中国佛教屡屡发出严厉的批评,借印度佛教的正统来贬抑中国佛教的传统。譬如,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说:“自天台、贤首等宗兴盛而后,佛法之光愈晦。”[1]日本学者甚至提出...
【探索】中国佛教史对.. 按照佛教徒的传统说法,佛教经典三藏都是释迦牟尼亲自宣讲和制定的。事实上,佛教经典决不是一个人的创造,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们往往是随时随地就以“如是我闻”的格式在社会上涌现出来。佛教流传到哪里,